蕉岭“鱼米之乡”玩转现代农业!管理400亩土地只需8个人

缀满枝头的葡萄,鲜甜爽脆的莲子,酸酸甜甜的百香果,有机绿色的西瓜……夏季的蕉岭县三圳镇,瓜果飘香,引来众多游客前来体验亲手采摘和树下品尝的乐趣。串珠成链的农业基地,让游客在这里吃饱、喝足、玩够,蕉岭三圳农业旅游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三圳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有蕉岭“鱼米之乡”美称。立足自然生态资源优势,该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建立“种植+采摘+深加工+体验”产业链,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接下来,三圳镇将紧紧围绕建设‘富硒产业特色小城镇’,规划引领,突出特色,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思路,建设富硒产业集群,建立完善的富硒产业体系,打造形成绿色、休闲、健康为一体的美丽小城镇。”三圳镇党委书记张艳辉说。

蕉岭“鱼米之乡”玩转现代农业!管理400亩土地只需8个人

发展现代农业

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

在一排老房子的走廊上,堆满了刚采摘回来的新鲜莲蓬,两名工人熟练地剥开并将里面的莲子取出,不一会就堆满了一箩筐,屋外的空地上,铺满一颗颗饱满的莲子,又是一年丰收。

“我承包了近200亩地用于种植莲子,采摘的高峰期需要20名工人,今年预计可以收20万斤莲子,产值估计可以达100多万元。”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盛达家庭农场场主林俊明说。

蕉岭作为农综改革的试点县,农村土地确权与流转,有效推动了当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生态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近年来,三圳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流转闲置土地,统一集约资源,推广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在全镇范围内建成了淮山、超级稻、莲子、生态葡萄园、百香果采摘体验园、无花果种植基地等多个大型农业基地。

蕉岭“鱼米之乡”玩转现代农业!管理400亩土地只需8个人

然而,销售生鲜莲子并不是林俊明的终极目标,在村里他已经建好了厂房,准备将采摘回来的莲子烘干、去皮、去芯,制成莲子粉,之后,再将荷叶制成荷叶茶,增加莲子的附加值。

“我们大力支持发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升适度规模经营能力。”张艳辉说。相关资料显示,从1991年到2012年里,三圳镇的涉农经营主体仅为23家,而最近5年,引进投资涉农经营主体就达55家,盘活了当地沉睡的资源,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郑伟铭是三圳镇芳心村的村民,今年7月加入了村里的劳务合作社,近期正在等待“上班”的通知,“按照每个社员的技能、经验不同,合作社里有分建筑施工、卫生保洁、农业生产等领域,我报名了葡萄园的工作。”郑伟铭说,由于瓜果蔬菜有季节性,加入合作社“上班”更有保障了,“一个园忙完了就可以去另一个园,收入肯定会比之前多!有了劳务合作社这个平台,想务工再也不怕没出路了。”

涉农经营主体多了,三圳便鼓励村民以土地、房屋、劳力等计股入社、按股分红。芳心劳务合作社便是引导村民以劳力入社的一个方式,它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既解决了农村劳力闲置的问题,又增加了农民和村集体的收入。

“我们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劳务合作社就是芳心村党总支部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村情,以服务村民、解决就业为目的成立的。合作社理事会和社员都有党员参与,把党的服务体现在方方面面。”张艳辉说。

发掘文化资源

打造“一村一品、一步一景”

上午8时,三圳镇九岭村村民吴伯出门,悠闲地走过干净、整洁的小巷,进入吴氏宗祠。在这座四百多年的宗祠里,一些老人不约而同地相聚一堂,泡茶、聊天、看报、吹拉弹唱……

“按照有姓氏文化、有村史村情、有乡风民俗、有乡贤榜、有核心价值观、有乡村美景的六有标准,村里发动各方力量,改造升级祠堂内外环境。”九岭村伍子湖理事会理事长吴国儒介绍,以前的旧祠堂已经升级为农村文化俱乐部,硬件不断完善,器乐室、电脑室、阅览室等文化娱乐室一应俱全。

行走在三圳的各个村庄,不仅时常听到从祠堂里传来的美妙音乐,还能欣赏到绘制在墙上、长廊里生动有趣的主题画。该镇依托客家文化、长寿文化、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各村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步一景”。“九岭村的特色是长寿、红色文化,芳心村是文明、法制文化,招福村则是客家忠孝文化,福北村的是勤俭进取文化……”张艳辉一一介绍各村的文化主题。

蕉岭“鱼米之乡”玩转现代农业!管理400亩土地只需8个人

盛夏时节,三圳的十里荷塘暗香浮动,在千亩荷塘的正前方便是“爱莲长廊”,每年的“七一”前后,都会有许多党员干部来到该村开展党日活动。

据了解,三圳镇九岭村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蕉岭县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此,该镇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将法纪教育与荷花的清廉寓意融为一体,让党员干部群众在移步观景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启迪。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去年11月,在蕉岭县第一个中共支部旧址,蕉岭县委常委班子集体来到位于九岭村的蕉岭县第一个中共支部旧址参观学习并重温入党誓词。

走进蕉岭县第一个中共支部旧址,红色气息扑面而来。古朴简单、修葺一新的四个展厅集中展示了该县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以来所发生的党组织活动大事,还有该县经济社会在红色文化熏陶下的一路发展历程。厅中陈旧的桌椅、泛黄的茶具重现了当年共产党在此进行革命活动的艰苦,让人们在了解光辉历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自觉传承红色基因。

当前,三圳以打造红色品牌为抓手,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实施东岭村“红色村”工程,把“蓝坊肚战役”战场遗址所在地东岭村打造成三圳镇的党建“标杆”。张艳辉表示,三圳拥丰富的红色资源,将结合“客韵寿乡”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创建工作,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加快红色旅游发展,打响三圳红色品牌。

促进农旅融合

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

近400亩的土地、几十种农产品,只需要8个人就能完成日常的管理工作。“物联网系统控制整个区域”,客家农夫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项目负责人刘威介绍,通过手机客户端,就能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对光照、温度进行智能化操作。

目前,客家农夫一期规划的600亩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区基本完成,实现每天冷链发货,专门销售长寿乡生鲜蔬菜猪肉等食材。同时,客家农夫的办公场地,还是免费提供给涉农创业者的孵化基地。

“希望用科技化、现代化手段来打造农业基地。”刘威表示,他们目前还在探索农产品初级加工,并联合其他农业基地,准备“试水”餐饮业。

蕉岭“鱼米之乡”玩转现代农业!管理400亩土地只需8个人

在三圳,曾经靠天吃饭的农业,由于大型涉农企业的入驻,科技化手段的应用,市场化的运营,正逐渐发展成为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链条,大大提高了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为当地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的红薯滞销了!请你帮帮忙!”“今年我家的龙眼结了好多果,卖不出去怎么办?”从深圳回来的新农人丘春兰经常能接到农民打来的电话,希望她可以帮忙把农产品销出去。

为了帮乡亲们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同时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丘春兰在三圳设了一个双创坊,以优厚的条件邀请高校团队在此扎根,利用蕉岭丰富的农产品研发富硒农副产品。在此前,她已经成功研制出金桔番薯干、野山枣等深加工产品,在线上热卖。目前,丘春兰的公司已经形成生产—策划—孵化—终端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

蕉岭“鱼米之乡”玩转现代农业!管理400亩土地只需8个人

在丘春兰公司的展示厅内,曾经土里土气的农产品摇身一变,被包装成大气、精美的产品,令不少前来观光的游客爱不释手。近年来,慕名三圳田园风光的游客有不少,其中“客韵九岭”美丽乡村精品游项目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1.1公里的旅游线路以客家文化为魂,以PPP模式,依托专业力量对九岭村乡村旅游进行整体升级打造,建成慢时光咖啡屋、长寿膳食坊、美丽乡村培训学院等。一波又一波前来观光或“取经”的团友络绎不绝,带旺了当地的旅游。

在这条旅游线路上,广东(蕉岭)美丽乡村培训学院是最璀璨的“明珠”。这是我省第一所专门以培训“三农”实践人才为目标的机构。自去年9月1日开班以来,该学院已培训全省各地学员共57批3312人次,其中清远市清新区先后6次组织600多人,阳山县4次组织400多人到培训学院取经。

“学院主要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五大模块内容进行培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输送专业性人才。同时充分利用培训学院,做好培训品牌,做强会务经济,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培训学院负责人吴威说。

■对话

三圳镇党委书记张艳辉:

转变发展思路打造富硒产业链

三圳镇建设“富硒产业特色小城镇”有何基础?又将如何依托这些基础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三圳镇党委书记张艳辉。

南方日报:三圳镇打造“富硒产业特色小城镇”基础是什么?

张艳辉:三圳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有蕉岭“鱼米之乡”美称,传统产业是无公害蔬菜种植业、名贵树木种植业、养蜂业、水稻种植等。这里出产的淮山、大米、蔬菜等都是富硒产品,品质较高,三圳淮山还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是我们的绿色优势。九岭村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是蕉岭县第一个中共支部诞生地,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我们的红色资源。

三圳镇于2013年底被农业部确定为创建中国“美丽乡村”试点镇、于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主体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美”的目标任务,以九岭、芳心、招福、福北四个村为示范点,辐射本镇各村,认真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工程,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村容村貌得到大幅改善。

南方日报:三圳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基础,打造“富硒产业特色小城镇”呢?

张艳辉:首先,坚持规划引领,规划突出特色和灵魂。我们将充分挖掘和利用三圳“台乡”“客乡”“寿乡”的人文优势,打造形成绿色、休闲、健康为一体的美丽小城镇。着力建立完善的富硒产业体系,统筹开发富硒土壤资源,大力发展富硒种植业和养殖业,打造富硒产业链,建设三圳富硒产业集群;继续大力建设美丽乡村,开展客家民宿、健康养生、农家体验、美丽乡村、生态景观等重点长寿休闲项目,建立长寿休闲旅游体系。

其次是强化产业支撑,产业突出精细和精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探索推广“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党员+农户”模式,形成党支部引领、公司运转、合作社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互动双赢的良好格局。以富硒、长寿为发展理念,发展一批以“富硒大米”“富硒木耳”“三圳淮山”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和以“十里荷塘”、“客家农夫”为主的休闲农业产业基地。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思路,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客乡长寿人文资源,构建一二三产业之间有效联接的产业链条,形成集农耕体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发挥“美丽乡村”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三是坚持深化改革,突出改革和创新。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切入点,以村民理事会为载体,推广“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农户参与”发展模式,打破传统“政府大包大揽”传统做法,探索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民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形式建设,共建共享改革成果。

镇情

三圳镇地处蕉岭县中南部,距县城10公里,西与平远县及长潭镇接壤,南与新铺镇相邻,北与蕉城镇相邻。全镇面积96平方公里,总人口16902人,2017年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5385元。

三圳镇是创建中国“美丽乡村”试点镇、第一批省级宜居示范城镇、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主体镇、广东省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镇、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来源】南方日报

【全媒体记者】陈萍

【通讯员】祝银清 林剑湧 张丽春

【摄影记者】何森垚

蕉岭“鱼米之乡”玩转现代农业!管理400亩土地只需8个人

【作者】 陈萍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