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教育,有何不可?

神童教育,有何不可?

如何避免“伤仲永”?

文 / 凉爽

1978年3月9日,从全国各地选出了21名少年,他们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11岁,组成了首个“少年班”,被送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科技大学。

在这些孩子里,宁铂、谢彦波和干政很快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三大“天才神童”。长大后有超过70%的校友活跃在全球经济、IT、金融等领域。40年过去了,宁铂出家为僧,谢彦波和普林斯顿导师闹翻,干政患上精神疾病。

他们发生了什么?

神童教育,有何不可?

神童教育,有何不可?

那些赢在起跑线的神童们

对神童们来说,伴随着天赋的是人民的希望使命、时代的簇拥和无限的风光。小小年纪的他们被推到了一个他的年龄无法承受的高度和瞩目。

对于这一切,宁铂并不快乐,他不断想离开。2002年,38岁的宁铂于五台山出家为僧。

他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因此痛苦充溢着我的内心。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摘自搜狐网)

神童无一例外都在小时候展现出高光时刻,能力甚至比成人更为惊人。

10岁考上大学的辽宁神童张炘炀,在硕士论文答辩前说父母不在北京买房,他就不参加答辩不考博士;14岁考入大学时的王思涵,毕业考试时仅英语及格,遭遇了退学;4岁学习完初中课程、13岁考上大学的魏永康,母亲代劳他生活的一切甚至陪读喂饭。他在硕博连读期间,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等原因被退学。

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从1974年开始,长期跟踪极具天赋的210名儿童,最终发现只有3%取得大众意义上的成功。

神童教育,有何不可?

神童教育,有何不可?

高智商的天才,生活的“白痴”

神童的超常智力,除了可以给他们带来明星般的待遇,同时也让他们在社交生活中遭遇碰壁。

美国儿童心理和行为矫治专家们研究证实,天才儿童在学习能力有着超高天赋,但他们的“情商”等能力未必高,他们在人格和身心健康方面会存在着其他问题,心理上也远未发展到成熟阶段。

由于这些孩子有着与常人相异的求知欲和处事方式让他们容易遭到孤立。

素质教育的欠缺、挫折教育的缺失、被社会过度吹捧,持续影响到了他们往后的生活、学业和事业。对于这些有着高智商的标签的少年来说,父母评价“我孩子那么聪明,很快学会的”的误区让“缺失的情商”和“缺少的社交”成为了阻碍他们持续成功的绊脚石。

关于上文的神童魏永康,脱离了母亲的照料,他无法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他彻底奔溃了。

少年班的班主任汪惠迪说:“他们在上学时没能养成好的心态,没有平常心。这种缺陷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

神童教育,有何不可?

神童教育,有何不可?

教育,顺其自然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每天细心聆听儿子的上学经历,听从其兴趣和喜恶,从不强行规划和控制儿子的发展方向。

老舍先生非常珍视儿童的天真,他谈到自己第二个女儿小雨的教育:“至于小雨,更宜多玩耍,不可教她识字;她才刚4岁呀!”

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相反是顺其自然,而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成人你也不愿意被人逼迫着学习吧,何况是他不喜欢的。

一些父母为孩子的现时进步和长远发展孜孜不倦地“效劳”,孩子上了一堆的课外班、兴趣(父母的兴趣)班,与爸妈认识的所有人比成绩。我们一味追求“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望子成龙”的情结,得到“神童”的称呼,也带来了负担和压力,同时却让孩子失去了平常心。凡事过犹不及。“神童教育”是违法教育规律的,未必利于发挥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

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琼·福利满教授说:“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最好的神童教育是来自父母的教育,我们为孩子开设自律情商与学习方法特训营,十周时间,帮助孩子们增强坚毅能力,提升专注能力和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升情商。

神童也是人,神童教育不是超前教育。要想孩子好,请顺其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