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奉春:乾燥綜合徵、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與類風溼關節炎的相關性

张奉春:干燥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

张奉春:干燥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

張奉春

撰寫 | 張奉春(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 )

● ● ●

20世紀,與系統性紅斑狼瘡及類風溼關節炎相比,國際上對於乾燥綜合徵及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報道數量甚少。當時,多數學者認為乾燥綜合徵和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均為罕見病,並認為乾燥綜合徵往往繼發於類風溼關節炎及慢性活動性肝炎。而現在的研究證明,當時所指的慢性活動性肝炎多為自身免疫性肝病,特別是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由此可見,乾燥綜合徵、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與類風溼關節炎之間有很多相關性及臨床上相互的重疊表現。

近幾年,國際上有關乾燥綜合徵和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報道日益增多,已經引起相關領域內專家的廣泛關注,很多世界級的風溼病學大會已有相關疾病的學術交流專場,甚至國際上已經開始組織相關的專題學術大會。乾燥綜合徵、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與類風溼關節炎3種疾病均合併有口眼乾的症狀,高達30%~40%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合併有乾燥綜合徵,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的患者中50%以上出現有口眼乾症狀。

此外,乾燥綜合徵、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與類風溼關節炎3種疾病在累及肝臟和關節等方面也有一定關係。以乾燥綜合徵為例,早在1970年就有報道乾燥綜合徵中肝損害的發生率為6.0%。1984年,北京協和醫院董怡教授報道乾燥綜合徵中肝損害的發生率為19.4%,後來國內文獻報道對該病所致肝臟損傷的發生率也各不相同,最高可達23.2%~32.8%。乾燥綜合徵相關的肝損傷中相當一部分是由於合併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造成的特異性肝損傷,其也是結締組織病中合併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最明顯的疾病之一。我國及國外的文獻報道,40%~60%的原發性乾燥綜合徵患者在病程中存在關節受累,10%~50%的患者關節受累為其首發症狀之一,20%~35%的患者存在明確的滑膜炎,而乾燥綜合徵患者中類風溼因子陽性率則高達50%以上。因此,是乾燥綜合徵造成了關節損傷,還是乾燥綜合徵合併有類風溼關節炎,這個問題在臨床上引起了廣泛討論。

相關研究顯示,儘管乾燥綜合徵、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與類風溼關節炎這3種疾病有很大相關性,並常常合併存在,但無論是遺傳基因、免疫通路還是臨床表現,三者均有很多不同之處。遺傳基因方面,不僅這3種疾病之間,甚至同種疾病的不同種族之間有差異,主要的免疫異常有差異,因此臨床表現及治療方面同樣存在差異。比如這3種疾病在細胞因子異常方面有差異,產生自身抗體有所不同:乾燥綜合徵的主要抗體是抗SSA抗體和抗SSB抗體;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則主要為抗線粒體抗體、抗gp210抗體、抗sp100抗體;類風溼關節炎的抗體主要為類風溼因子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

治療方面,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對乾燥綜合徵有效;慢作用抗風溼藥及免疫抑制劑對類風溼關節炎有效,特別是針對血漿腫瘤壞死因子-α的拮抗劑以及白細胞介素-6拮抗劑對類風溼關節炎有很好的效果;而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則被證明目前僅熊去氧膽酸和奧貝膽酸對其有效,而糖皮質激素無肯定療效,常用的免疫抑制劑也無確定依據證明其對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有效。

總而言之,加強對乾燥綜合徵、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與類風溼關節炎的臨床研究,將有利於我們對這3種疾病的進一步認識。

张奉春:干燥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