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选取的开始——外戚何进、何苗被杀

大将军何进进宫被宦官们抓住,在汉灵帝去世的嘉德殿前被杀。也算是有缘,汉灵帝一手提拔的他,汉灵帝去世不久,他就在驾崩的大殿前追随而去了。

可杀了何进,接下来该怎么办?宦官们惯用的手法自然是下诏书,反正所有的诏书都是从他们手中发出的。宦官是古代皇权运转离不开的一环。如今太后、皇帝都在他们手中,和以往一样,如果大家还承认皇权,他们发出的诏书如果管用,那么最后得胜的依然是他们。汉灵帝刚刚即位时,宦官们利用的正是诏书的威力,消灭可外戚窦家一样。在宦官眼中,这一次不过是再重演一下平息外戚的故事罢了。

三国演义选取的开始——外戚何进、何苗被杀

图1、发诏书是宦官们的看家法宝(《董卓进京》)

于是宦官们马上拟好诏书,要传旨下去,任命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任命少府许相为河南尹。看这两个任命,和之前何进的任命一模一样,当时何进任命了袁绍为司隶校尉,王允为河南尹。

如此关键时刻,两次更改司隶校尉、河南尹的任命,足可见这两个官职的重要。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官职。河南尹相对好理解,相当于京城洛阳的市长,首都最高行政长官,重要性可想而知。可司隶校尉呢?这个看着像军队官职的职位,其实是行政官员,设置于西汉汉武帝时,刚开始是有兵权的,因太子巫蛊之狱被罢免军权之后,逐渐变成了京城的监察官,可以弹劾京城的任何官员。东汉时,司隶校尉的职权较西汉权利更大,朝会时和尚书令、御史中丞有专席,并称“三独坐”。司隶校尉同时又成了京城洛阳所在的司隶州的最高长官,有了兵权,在东汉末年历次宦官外戚政权中都有决定性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两个位置至关重要,张让他们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更换何进的亲信袁绍、王允,而换成自己信任的樊陵、许相。官的大小在这个时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可以掌控局势的权利。

可宦官们此时却遇到了一个难题——圣旨传达不下去。负责起草圣旨正式稿的尚书看到圣旨的底稿,马上起了疑心,就反问传圣旨的宦官道:“要发诏书,需要请大将军何进来一起来议事。”负责执行的宦官可能也是平时猖狂惯了,也或许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以为大局已定,根本不知道自己真实的处境多么危险,把何进的头扔在地上,然后和那个顶嘴的尚书说:“何进谋反,已经被杀了。”就这么简答一句话,他们把决定他们命运的信息传递给了宫外一直候着的何进的卫队。

三国演义选取的开始——外戚何进、何苗被杀

图2、被扔出的何进人头(《董卓进京》)

何进主局以后,政治敏感性、大局观、决断能力等确实不行,但平时对部下很不错的。何进手下的将领们,听说何进被杀,就带兵要进宫中去说理。想一想,假如张让能压住何进被杀的消息,等都安插上自己人稳住局面,之后的局势还真不好说?可没有如果。

何进的部下带兵一到宫门口,发现宫门关了,而且有一群拿着兵器的宦官在把守。宦官们这时,不通过有最高权力的何太后想办法,却想用武力和外边受过训练的军队对抗,也是自寻死路。

虎贲中郎将袁绍的弟弟袁术就和何进的部将一起进攻宫门,趁着天黑,他们把洛阳皇宫南宫的青琐门烧了。袁家的这俩兄弟,确实都不是好惹的主,深谙朝堂斗争之道,知道这个时候没有退路,只能搏一把,往前走,所以什么要命来什么——进攻皇宫,烧宫门。做这样的事情,无论如和何都是在谋反了。好在现在没有真正能掌权的当政者,不然袁家被灭族都不冤。虽然这时候,他们有一个好的借口,替大将军何进报仇,要逼宦官张让他们出来投降。可皇宫里真正的主人是谁?是皇太后、是皇帝。

三国演义选取的开始——外戚何进、何苗被杀

图3、带头围攻皇宫的袁术(董卓进京)

以张让为首的宦官们没想到这些人竟然如此大胆,公然进攻皇宫。看来真的是反了,连忙去禀告何太后。对何太后说,大将军何进的军队造反了,焚烧宫殿,正在进攻尚书门。何太后听完之后,自然慌得要命。这时候的张让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带上太后、皇帝和刚被封为陈留王的刘协,以及宫内的官员一起逃到北宫。不知道为啥刘协这时候会在皇宫里,可能是因为何太后怕人以刘协为借口闹事,留在身边好监控。

洛阳的皇宫分南北两宫,格局和今天的故宫大致相当,但没有北京故宫那么规整。南宫是皇帝处理政事用的,北宫是皇帝的寝宫。南宫北宫之间通过复道直连。复道并列有三条路,中间一条皇帝专用,两侧是臣僚、侍者走的道。张让他们就是通过复道逃到北宫的。

三国演义选取的开始——外戚何进、何苗被杀

图4、洛阳宫城复原图

尚书、刘备的老师、是名儒又是名将的卢植带兵器,在复道下的阁楼窗下数落十常侍之一的段珪。卢植对着段珪一通教育,段珪被卢植说的心惊胆战,居然也看着何太后从阁楼上跳下,从他们手中逃脱。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宦官们在斗争经验上,一是准备不足,二是经验不够。何太后,最高权力人里面唯一的成年人,就这么被轻易的放跑了。

宦官和何进的部下在皇宫中对峙的同时,袁绍和他的叔叔身为太傅的袁隗假传圣旨,召被宦官们任命为司隶校尉的樊陵和河南尹的许相,将他们俩人都杀了。相比于宦官们的经验不足,老袁家此时此刻知道真正的威胁是什么。朝臣中,任何宦官可以依仗的力量,都要先清除掉。可怜樊陵和许相,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死——因为一道自己从没看到的圣旨,死的真够冤的。

袁绍和大将军何进的弟弟何苗接着攻打北宫南门的朱雀门,攻破之后,生擒了和张让同时在《后汉书》有传记、被汉灵帝称为母亲的赵忠,当场杀死。

这时候,围攻皇宫的何进旧部内部发生了一场内讧。何进的部下吴匡一向怨恨何进的弟弟何苗与他的哥哥不同心,而且怀疑何苗和宦官私下有来往,于是在军中就指着何苗说:“杀死大将军的就是车骑将军何苗,弟兄们咱们一起为大将军报仇吧。”周围的士兵被这么一鼓动,都哭着说:“愿以死效力!”于是吴匡和董卓的弟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一起带兵攻杀何苗、何苗被杀死之后的尸体,被扔在荒草中。

三国演义选取的开始——外戚何进、何苗被杀

图5、被自己人杀死的何苗(《董卓进京》)

何家兄弟俩,就这么全报销了。看何苗的死,想想当初袁绍那么坚持的让何进召董卓带兵进京,说不定真正的目的不是威胁太后,而是希望借助董卓的力量,去架空何进,进而自己掌控朝局。不过历史留下的史料不多,素材也有限。但董卓有一个兄弟在京城,而且和何进的部下很熟悉,那么何进、袁绍和董卓之间的勾连一定不少。再加上董卓做过太傅袁隗的下属,那之前我们的猜测,董卓两次不奉诏,背后有何进、袁绍的支持就基本可以确认了。

真实的历史永远是复杂的,因为人心是复杂的,不是史书上记载下来的那么简单,更不是我们抽象出来的忠臣、奸臣所能够区分的。袁绍想借助董卓,但他一样控制不了董卓,不久他就要尝到恶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