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四个四”革“产业”之命推进乡村振

今年以来,松桃苗族自治县以“四个四”革“产业”之命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了农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全县计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9.84万亩,调减玉米面积6万亩。完成调整面积14.69万亩,调减玉米种植9.62万亩,补种蔬菜1.42万亩、茶叶0.65万亩、食用菌0.12万亩、中药材1.15万亩、水果2.92万亩、其他3.37万亩。

部署谋划“四定”

产业定准。该县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草则草”原则,因地制宜,积极调减低效益作物。在长兴堡、盘石等生态优越、植被茂盛的乡镇发展以铁皮石斛和丹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在普觉、正大等呈丘陵地势、排水性好、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度适宜的乡镇发展茶产业;在迓驾-大路、松桃-印江等二级公路沿线交通便利、物流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乡镇(街道)发展以夏秋冷凉、冬春喜温为主的蔬菜产业和以黄金蜜李、猕猴桃、柑橘、樱桃等为主的水果产业;依托“黔东草海”丰富的牧草资源,重点在盘石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在太平营、孟溪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等乡镇(街道)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

方案定实。出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全年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及步骤。结合县内外两个市场产业需求,对市场因素进行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替代产业发展规模,精心制定生态畜牧、茶叶、果蔬、食用菌、中药材、油茶等六大产业发展子方案。2018年,该县计划新增茶叶3.6万亩、中药材2.2万亩、水果2.17万亩、蔬菜1.57万亩、食用菌0.134万亩、油茶1.24万亩、其他8.93万亩,畜牧业总产值突破28亿元。

规划定细。坚持“规模种、成片养”,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统筹优化经济作物区域布局。在25度以上坡耕地发展精品水果、油茶、花椒、饲草等;25度以下坡耕地重点发展茶叶、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等。西部片区重点打造正大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普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园区、大坪场镇精品水果产业园区,东部片区重点打造长兴中药材产业园区、盘石生态畜牧业产业园区。目前,形成了以6个省级园区为龙头、10个市级园区为重点、12个县级园区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政策定优。出台《松桃苗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十三五”规划》,制定《松桃苗族自治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扶持办法(试行)》、《松桃苗族自治县中药材产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服务等政策,对中药材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农户给予大力支持,对中药材种植先进乡镇、村集体、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进行表彰,对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在土地流转中给予每亩80—400元不等政策奖励,对种植铁皮石斛每亩补贴14400元、丹参每亩补贴630元等,提高种植积极性,助推产业发展。

施工作战“四到”

任务细化到村。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分配方案》,紧扣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茶叶、油茶、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种植面积的“一减五增”目标,将19.84万亩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进行逐一分解,坚持细化到村、组(社区)和地块,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清单化、项目化、具体化。按照“一镇一特”和“一村一品”要求,在各村制作产业发展“施工图”,明确工作推进时间、步骤及路线,通过因地制宜、细化任务,确保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

统筹调度到户。通过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堂屋会等方式,协调解决调减玉米种植与落实粮食生产计划、改变群众种植习惯之间的各种问题矛盾,引导农户积极调减玉米种植,将旱地、基本农田改种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通过入户开展动员,鼓励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提升致富能力。目前,召开群众会、院坝会400余场次,协调解决土地流转有关问题200余起。实现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所有贫困人口均加入专业合作社。

责任落实到人。组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施工队”,成立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调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各乡镇(街道)组建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园区建设、产业技术培训等工作专班,明确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带头抓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帮扶力量,明确250名驻村第一书记以及全体帮扶责任人为产业发展的广播员、宣传员和落实者,形成全县上下“一盘棋”,干部人人抓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局面。

技术指导到地。整合农牧科技局、扶贫办、林业局、畜牧中心、科技中心等部门力量,围绕生态畜牧、生态茶、果蔬、中药材、食用菌、油茶等六大产业组建 6 个产业技术指导专班,开设“田头学校”,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推进“三农”服务,弥补农业产业革命中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共开展产前知识、种养技能、病害防治、加工销售等培训20 余期,10000 余人次,解决农业产业技术问题 2000 多个。

进度监管“四查”

暗访督查。县级干部分片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暗访,了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针对暗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协调解决,对工作进度缓慢的进行督促。今年以来,县领导开展暗访督查共140余次,发现问题60余个,并对问题进行了跟踪督办。

专项检查。重点围绕春风行动农业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开展专项督查。通过实地督查、随机抽查、列表督查等多种形式,对责任单位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确保工作推进有人管、有人盯、有人促、有人干。今年以来,共开展专项督查24次,累计发出专报、通报80余期。

联合巡查。由两办督查室联合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县脱贫攻坚指挥中心督查组等开展联合巡查,根据工作进度,及时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进行跟踪督查督办,确保了产业革命向纵深推进。今年以来,已开展联合巡查6次,通过巡查发现农村种植项目资金领域问题34个,转立案12件,结案3件。

考核严查。出台《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一线干部关怀激励工作实施细则》《干部召回管理办法(试行)》等规定,建立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考核奖惩机制,针对乡镇(街道)、有帮扶任务的部门、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等,采取“优秀、合格、较差”三个等次进行考核打分评级,对优秀等次的进行激励关怀,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对较差等次的由县纪委进行约谈并通报批评,严重的实行党纪政纪处分,奖惩情况与单位及个人绩效奖金挂钩,今年共有3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效果保障“四链”

延长指导链。围绕“民心党建+产业”,按照“农户联基地、党员联农户、党小组联党员、党支部联党小组、党总支联党支部”的五联大党建模式,延长产业发展指导链条,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产、供、销、加、运、讯”等环节农民“做”不了、企业“干”不了、村组“统”不了、政府“办”不了的矛盾,建成普觉镇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大坪场镇农业园区等7个“民心党建+产业”示范点,发挥基层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延长产业链。坚持“以养供养、以养带种、种养促旅、种养循环”,采取“养—肥—养”“猪—肥—果蔬(茶)”模式,在养殖场周边建立牧草场和有机肥加工厂,发展牧业、果蔬、生态茶等产业。截至目前,新建和改良草场15万亩,发展蔬菜种植26.26万亩,茶叶、精品水果连片种植30万亩,惠及贫困人口2.43万人。同时,采取“种—养—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油茶、猕猴桃、中药材等观光农业基地,实现“林中有茶、茶中有花、花中有果、林中有人家”,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目前,已打造正大“花语长征”、普觉生态循环农业观光园、盘石黔东草海等农业观光品牌,1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带动2万多困难群众走上致富路。

延伸销售链。整合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金融机构、科研院校等资源,组建松桃苗食产业大联盟,构建苗食产业联盟交易中心、电商平台及O2O实体店、对口帮扶团购消费扶贫、春晖社产销对接平台等四大产销对接平台,推动农产品定向直通直供直销,确保农产品本地内销和市场外销。扎实开展“梵净山珍·风行天下”行动,采取“基地—中央厨房—直营店—加盟店”“生态养殖—熟食加工—网上直销或线下直营”等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助推“松货出山”。截至目前,发展产业联盟成员120家,建成电商综合服务站236个,通过“农校、农企、农超、农医”定向直销,实现订单农业销售量2043.3吨,占全县农产品产量比重55.75%,累计销售额8亿元。

延长增收链。完善产业发展分红机制,让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延长增收链,积极推行养殖业5:3:2和种植业2:3:5分红模式,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分红。同时,积极鼓励贫困户按50-100元/人/天参与产业发展临时用工需求,今年以来,累计带动3万余人次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务工,实现人均增收500余元。以100万头欧标猪养殖为引领,按照“龙头企业+国有公司+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大力推行代养模式。目前,已带动8000余户贫困户养猪,实现户均增收5000余元。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盘活农村土地,目前,共流转土地6.2万亩,惠及贫困户1.5万余户,户均增收1400余元。(刘振斌 吴锋 杨松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