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无梁庙位于龙亭公园东侧无梁庙街北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认定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并于2008年公布为第五批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

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无梁庙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讹传“无梁”取谐音“无粮”,即免粮之意。无梁庙坐北向南,现存为清代建筑,由小殿和卷棚拜殿组成。主体建筑大殿一大间,纯砖结构,下方上圆,系采用叠涩收顶的传统建筑造型垒砌而成,顶呈拱形。小殿及其南侧的卷棚拜殿,以勾连搭方式连接。歇山式小殿系纯砖结构,叠涩收顶,不施梁柱,内含八卦之意。紧依殿前建有卷棚三间,进深4米,有梁有柱,两头长于无梁庙殿东、西各向外伸出半间,二者连在一起,明显扩大了殿内空间。

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王翰林在京为官,他的老家就在汴梁。他得知乾隆巡幸江南将路过开封的消息后,便写信给开封的地方官,建议修建一座无梁庙,待乾隆皇帝到达开封游览过龙亭后,顺势引他进无梁庙观看。他的设想是乾隆皇帝必以有庙无梁为奇,必说“庙盖得好,无梁”。皇帝随行的地方官员即可借无梁与无粮的谐音,叩头谢恩,以免除开封的粮赋。后来,乾隆皇帝在游览龙亭大殿后果然被领到这里观看。让他们始料不及的是,聪明的乾隆皇帝观看了无梁庙之后没有说“无梁”,却说“庙盖得好,少了一根横棍”。自然,那些地方官要免粮赋的如意算盘成了泡影。

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已经无从查考,有趣也罢,无聊也好,我们没有必要来附会一个故事用以增加无梁庙的分量。我们所知道的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无梁庙被留下来了。

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无梁庙过去曾经有居民居住,所以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风貌。只是无梁殿两边的穹顶部分曾经坍塌,现在不仅修补完好,而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居住在这附近的老人们讲,无梁庙内原来有不少石碑,可惜在大炼钢铁时被毁。

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开封无梁庙的这一间大殿建筑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铺陈开来的,虽然显得有些窄狭,但依旧不失独特的风貌。一般寺庙,只能依山傍水,于山阴水泽间求得大自然的庇护,折射出出家人脱离尘世的心态。这里选择大地,是否因为大地离现实最近?或许是道家清净无为,认为人应该生活在现实中。

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无梁庙的建筑很有自己的特点,也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开封无梁庙仅大殿一间,无梁无柱,是纯砖砌的穹顶式建筑,无梁无柱。据居住无梁庙的鲍元彦道长讲:“这个穹顶是按中国的八卦图建造的。它从底到顶共有36层砖,代表道家所说的36重天。下方上圆,体现了道家天圆地方的认识。”这样的建筑风格让人有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而且丰富了你的想像力,多妙的构思!那许是精明的建筑师在这有限的空间中被逼出来的独具匠心吧。这恰如国画中的留白一样“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无梁庙大殿前檐建有卷棚,面阔三间,进深4米,两者联为一体,增大了大殿的空间。卷棚的东西墙壁上有两方石碑。因年代久远,碑文的大部分内容已经看不清楚,依稀的字迹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它们均是重修无梁庙碑。有关资料显示,它们分别为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及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的碑。

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故传说此庙为乾隆年间所修当是可信的。据鲍道长讲,这两方碑文本还依稀可辨,由于所谓的保护性拓碑,使得现在碑文已近殆尽,实在可惜。

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开封无梁庙内原来供奉着火神、关帝(武财神)和大王(河神)三尊神。这和过去住在此庙附近的居民多以磨豆腐、生豆芽为生,他们离不开水、火,以及总想祈求财神保佑他们发财的愿望是分不开的。现在的正殿所供奉的神像,鲍道士不允许我拍,只是在他和我家先生讲无梁庙的种种的时候,我在偏殿拍到了所供奉的四尊女神(鲍道士称之为“四娘娘”)。由于我本人很少参与宗教活动,所以对这四尊女神并不认识。

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1999年8月,经开封市宗教局、龙亭区委统战部、龙亭区宗教局同意,鲍永贵道长负责筹备恢复无梁庙为道教活动场所。这是开封市第一处经政府批准正式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

老开封|开封无梁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