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學伴觀察|知識付費究竟是不是僞命題?

微學伴觀察|知識付費究竟是不是偽命題?

從2016年5月15日,付費語音問答平臺——“分答”上線,隨後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全力打造“得到APP”,知乎上線知乎live,到如今知識付費井噴,知識付費在過去兩年裡成為了時尚的新名詞。那麼所謂的知識付費究竟是什麼呢?這裡的知識付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花錢買書、參加培訓班,而是指知識經濟時代,購買知識付費平臺上的知識產品。

根據《知識付費經濟報告》的數據,55.3%的網友有過知識付費行為。知識付費的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質疑之聲也甚囂塵上:之前一篇名為《羅振宇的騙局 》的文章被廣泛傳播,大眾對知識付費的新模式也開始質疑,有人認為為知識付費是在做無用功? 有人認為知識付費本身就是個偽命題?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大眾對知識付費產生懷疑了呢?

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知識付費見效慢。

知識從學習到吸收運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社會變化太快,人們往往會有急功近利的心態,學到的知識如果不能很快的被運用,難免會認為是做了無用功。況且許多藝術類知識不像技能類知識,學會就可以很快運用到工作當中,提升收入。

二、對知識付費的本質理解偏差。

羅振宇在回覆《羅振宇的騙局》一文時說到“我們要做的是知識服務,這是全新的行業,將原來非常昂貴、門檻極高的產品以極低的價格服務公眾,本質上符合經濟發展趨勢,成本越來越低,效率越來越高。”簡單點來說就是知識付費,其實不是給知識付費,而是給篩選知識的服務付費。受傳統價值觀的影響,人們往往認為知識是高尚清廉的代名詞,不應該像商品一樣被赤裸裸的進行金錢交易,所以當聽見知識付費這樣的名詞時,直覺上會有一定的反感情緒。進而當有人沒有深入瞭解就對“知識付費”這一新名詞進行斷章取義時人云亦云。

三、白領焦慮,社會焦慮,時代焦慮。

如果說有什麼詞語可以形容現在的社會那麼一定不會排除這兩個詞語:“快”和“焦慮”。“90後中年危機”,”你正在被你的同齡人所拋棄。。”等文章的刷屏,為這個社會製造了各種各樣的焦慮,一些不懷好意的商家也開始隨意隨意販賣焦慮,當整個社會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焦慮,人們就會對知識賦予過高的期望,殊不知不是什麼樣的問題都可以被知識所解決,比如年齡問題、“愛情問題”更多的需要順勢而為, 不是簡單的書本知識就可以解決的。“知道很多 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

微學伴觀察|知識付費究竟是不是偽命題?

四、期待過高,沒有理解教育“反人性”的特徵 。

說到底體質內學校的教育也好,線上的知識付費也好,都是學習吸收知識,進行教育的一種方式。而教育本身其實是一個比較漫長而痛苦的過程,往更深了說教育其實就是違反人性的。人們天性懶惰,無知,好逸惡勞。而學習知識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自我控制和毅力的。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可能只需要幾個小時,幾天,但後期需要大量的實踐才可以真正的理解知識,運用知識。.

五、傳統免費獲取知識的習慣被顛覆。

大眾習慣了之前免費在網絡獲取知識,如今聽見獲取知識需要付費難免不習慣,頗有微詞也屬於正常。只要真正的理解了知識付費的本質其實是在為篩選知識的服務付費,知識付費其實是在為機會付費,為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付費,就會慢慢習慣這樣的新模式。就可以讓為知識付費,學習知識,成為自己的習慣,成為安身立命的根本。

分析了這麼多其實不是在說知識付費是在做無用功,而是希望大家能夠正確的認識知識付費,能夠理智的選擇適合自己的知識付費產品。避免亂花錢,避免無腦黑。就可以讓為知識付費,學習知識,成為自己的習慣,成為安身立命的根本。

知識付費的興起有其時代的因素。信息爆炸時代,內容百花齊放的現象背後更多是人們對信息獲取的焦慮和渴望。從傳統紙媒、書本到移動端的數字化閱讀,技術的進步讓我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得以拓展, 獲取知識的方式更加便捷高效。做好優質內容的同時注重技術的進步,是知識付費時代每一個內容創業者的制勝法寶。

微學伴觀察|知識付費究竟是不是偽命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