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家認爲:只有「去性別化養育」才能讓孩子更優秀!

我小時候,父母一直教導:女孩一定要斯文,要沉靜,要內斂,不可以大聲說話、大聲笑,總之,女孩要有個女孩樣。

我生了兒子後,父母每次見到這個孫子都各種喜歡,而誇的最多的就是“這孩子,從長相、氣質、說話,各方面都很像男孩子”。

這是一種很傳統的育兒觀,即:性別化養育,女孩要像女孩,男孩要像男孩。

擁戴此類育兒理念的著名金句有: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男孩放養女孩圈養……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只有“去性別化養育”才能讓孩子更優秀!

但隨著現代社會,對男孩、女孩成年後要承擔的責任越來越趨同,於是慢慢地,一種新的育兒理念開始深入年輕父母的心——去性別化養育,也稱之為“中性化養育”。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他的著作《遊戲力》中說:女孩小時候若是沉浸在女孩子氣的遊戲中,長大後,在數學和自然科學上的成績會低於其他女孩,男孩也一樣,如果男孩只玩男孩的遊戲,那麼對文科、藝術類的學習也會有影響。

因此,只有去性別化養育才能讓孩子更優秀。

具體來說:

  • 男孩,也要注意顏值,訓練自己更細膩的觀察,更貼切的表達,提高情商,適當學習藝術,待人接物更謙和等。
  • 女孩,也要多鍛鍊,適當學習對抗性運動,提高身體耐受力,訓練自己更理性、客觀的看問題,以及簡短的表達方式,生活中更勇敢。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只有“去性別化養育”才能讓孩子更優秀!

去性別化並非不認同男女生理區別,而是在養育過稱中沒有太多性別設限,去掉儘可能多的性別標籤,更包容,更尊重孩子的天性。

  • 比如:男孩“娘”,這是氣質、性格使然,不扣帽子,引導孩子看到這種氣質性格的優勢——溫文爾雅、禮貌謙和。幫助孩子共同應對外界壓力。

而傳統的性別化教育方式,則會衝這個男孩吼“別焉了吧唧的,拿出男子漢樣子來!”

  • 再比如:女孩“女漢子”,父母應該看到這個女孩子表現出來的能量,予以肯定,並引導她在正確的地方發揮自己的特長。

而傳統的性別化教育方式,會一刀切,認為“女漢子”就是粗線條、沒教養的表現。

在《爸爸去哪兒1》中,田亮的女兒就是一枚“女漢子”,做節目時,全程都在奔跑,連田亮的體力都跟不上她。

但田亮一點沒有指責她,也沒有強行要求孩子保持安靜,而是引導她將無限的體力、精力花在助人為樂,以及專業訓練上。

如今,這個可愛的小女生已經9歲了,她仍在奔跑,並已連續2次摘得世界田徑賽的獎牌。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只有“去性別化養育”才能讓孩子更優秀!

或許有人會說:男孩不像男孩,女孩不像女孩,成何體統!

可是,“體統”究竟是什麼?是別人的觀感,世俗的壓力,父母的理念,刻板的認知,還是你自己真正想要的?

只有摘掉“性別”在人們思維中的固有標籤,才能培養出一個瞭解自己,愛自己的人。

.

—End—


處處有心,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心理學會會員,對兒童及青少年、家庭、婚姻方面的心理諮詢有長達10年的工作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