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我爲世界蓋高樓

三一重工:我為世界蓋高樓

4月26日,三一重工發佈2018年一季報,淨利潤翻倍增長,經營質量持續改善,再次超出市場的預期。

三一重工的前身是成立於1989年的漣源茅塘焊接材料廠。1994年,該廠提出了“雙進戰略”——進入中心城市長沙、進入裝備製造業。就這樣,三一重工在長沙成立,並由材料工業進入了國家支柱性產業:工程機械製造業。

工程機械製造業作為中國製造業的“一員”,發展的歷史可謂是曲折而艱辛。發展之初外資林立、技術匱乏,市場基本被進口機械壟斷。例如美國的卡特彼勒、特雷克斯;日本的小松、日立;韓國的現代、斗山;德國的利勃海爾、阿邁;意大利的卡拉諾、仕高碼,瑞典的沃爾沃等。它們在中國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除了興辦獨資企業以外,還進一步兼併中方企業,使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境內不斷受到外資品牌的壓迫。

到了2008年,在國家4萬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巨大刺激下,工程機械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連年井噴式發展。但在經濟效益繁榮的背後,我國工程機械製造業依舊主要依賴國外的技術,而自主研發創新的道路才剛剛起步。2011年,在前幾年國家政策的刺激下,我國工程機械製造業產能過剩,加上全球經濟低迷不景氣,國內投資減少、出口放緩,導致內需、外需嚴重不足,整個行業的發展陷入了停滯狀態。

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逐漸意識到必須從滿足中低端市場向滿足高端市場轉型,從依賴進口技術轉向自主創新,打造中國工程機械自己的品牌,助力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打贏一場“翻身仗”。

三一重工:我為世界蓋高樓

(三一重工泵車)

三一重工的發展,就是這場工程機械製造業轉型升級大潮的最好註腳。以三一重工最好的業務泵車為例,被稱為“世界泵王”的三一品牌對於中國的工程機械行業近年來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在三一重工進入這個泵車行業之前,國內沒有獨立生產臂架的能力,都是依賴進口。三一通過艱苦的自主研發創新,終於在1999年掌握了這一核心技術,打破了國外品牌的壟斷。隨後,又通過自主升級換代,相繼研發出 66米、72米、86米的泵車,讓三一重工一次次站到了世界泵車製造領域的最前沿,從技術的“跟隨者”發展成行業的“引領者”。

同樣,在三一重工進入履帶起重機行業之前,中國長期沒有350噸以上的履帶起重機,2003年三一重工正式進入吊裝領域。在此後的發展歷程中,三一重工不斷切入大噸位領域,頻頻推出了刷新世界紀錄的產品。比如,2006年成功研發了有著“神州第一吊”之稱的國內首臺400噸履帶起重機,2008年推出被譽為“亞洲第一吊”的亞洲首臺1000噸履帶起重機,2011年 “全球第一吊”3600噸履帶起重機亦成功下線,不僅填補了很多技術空白,還提高了國產品牌的知名度。

三一重工:我為世界蓋高樓

(三一重工智利礦難救援現場)

三一重工憑藉不斷的技術創新和科學研發在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站穩了腳跟,同時通過全球化佈局和國際救援在國際上也聲名鵲起。

三一重工是較早推進國際化戰略的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之一。目前,其業務覆蓋100多個國家。自2010年起,三一起重機在巴西連續多年佔據市場第一位置,市場份額達到40%;2012年成功收購世界混凝土第一品牌德國普茨邁斯特;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基建中,三一重工的工程機械參與了奧運村、奧林匹克公園、馬拉卡納球場翻新等重點項目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三一重工還多次參與國際救援,極大提升了“中國製造”在全球的美譽度。2010年,三一重工提供“神州第一吊”救援智利礦難,成為當時現場唯一一臺參與救援的亞洲設備;2011年三一重工臨危受命,臨時改裝62米泵車參與福島核救援,成為救援現場的“中國名片”……

三一重工用自身的發展,推動著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偉大轉變。它與徐工集團、中聯重科、柳工等國內工程機械企業一起,成就著一張張體現“中國製造”實力的“中國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