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朝之后的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

高凉士子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简单说来,唐朝以后的少数民族之所以越来越难打,主要是因为两点:

一是少数民族进行了制度和技术的全面革新;

二是中原王朝进行了自我阉割式的制度创新。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

1、制度革新,后来居上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此时的北方,契丹则建立了统一而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

这是自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再次出现的大分裂。

此时的中原各军阀,为了取得优势,纷纷放弃自己的底线,尤其是石敬塘,936年,石敬塘将燕云十六州地区割让给契丹,从此中原地区屏障尽失。

而对于契丹而言,燕云十六州则成为其封建化改革的平台,契丹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了“二元制”的帝国,从此辽国成为带有鲜明封建特色的游牧民族帝国。

辽国之后的金国、西夏、蒙古和满清,也基本沿袭了这样的套路。

有着游牧民族的强悍战斗力,又有中原王朝制度的强大组织能力,这样的政权,绝对是中原王朝的强劲对手!和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汉化不同,辽金蒙古的汉化只是学习中原文明,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民族特色。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金国,在金世宗完颜雍时期,金国才开始了全盘汉化的过程,在此之前,特别是海陵王迁都燕京之前,金国实施的,也是二元制的政体。

其后的蒙古,则是对汉文化浅尝辄止,更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而到了明末,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吸取了辽金夏蒙的不足,在汉化上做到了张弛有度,所以享国时间最长!

正是在制度上完成了革新,使得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在制度上没有了代差,甚至还有优势,所以中原王朝难以招架!

2、技术转让,鸟枪换炮

说起制度的输出,和唐朝有很大的关系,唐朝一度征服了包括漠北在内的辽阔疆域,这使得唐朝的先进制度得以源源不断地向被征服地输出。不仅如此,哪些曾经臣服于大唐的政权,也得到了唐朝的福泽,最典型的就是吐蕃。通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几次和亲,为吐蕃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包括粮食种子,这些帮助吐蕃成为更加强大的政权,当然,对唐朝的威胁也更大!

到唐朝后期,曾经臣服于大唐的少数民族政权要么灭亡,要么自立山头,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割据势力。

大唐除了进行制度的输出之外,在技术上也进行了大量的转让。要知道,要开疆拓土就要打仗,打仗就有胜有败,败了就有可能损失人才,比如工匠,怛罗斯之战失败后,唐朝的造纸术就是被俘虏的工匠带到阿拉伯的!

而对于少数民族,特别是漠北的民族,骑兵是横扫天下的根本,所以马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今天的考古结果来看,最早的马镫出现于汉朝时期的中原,在南北朝时期趋于完善,而在唐朝对外战争中,马镫的使用更加普遍。

在不断的战争中,马镫伴随着战争的进行输入北方,帮助游牧民族造就更加强大的骑兵!

除了马镫,火药也是著名的大杀器。最早关于火药应用于军事的记载是904年杨行密攻打南昌城时用火箭烧毁龙沙门,史称“豫章飞火”(当时的南昌叫豫章)。

而后,火药开始随着少数民族的不断南下成为游牧民族的重要火力来源。

13世纪初,蒙古大军大举西征,当时的蒙古军队中大量装备火铳等火炮类武器。随之黑火药技术传入阿拉伯,被称为“中国雪”!

正是由于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少数民族同样和中原王朝没有武器代差,加上他们有强大的骑兵等,战斗力自然凶悍!

3、自我阉割,自毁长城

和少数民族大跨步的进步不同的是,中原王朝不仅没有进行相应的升级改造,而且进行了自我阉割式的社会改良。

有感于武将当国的混乱,960年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决定将这股风气扼杀在自己这里,具体就是进行了“以文制武”的改革。

在收回武将权力的同时,赵匡胤大力推行分权,导致兵不识将,将不知兵。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改革科举,扩大科举的录取人数,导致文官势力空前庞大,北宋中期以后甚至可以影响皇权。在文官制度的笼罩下,北宋军事主官居然是文官来担任,宦官来监军,至于武将,基本就是个干活打杂的角色。

这样的设定是把武将割据造反的根子给断了,但是却也斩断了中原王朝的血性!从此北宋的战斗力越来越感人,除了对阵西夏的西军,北宋的整体军力简直就是战五渣的存在。

而可怕的是,这种以文制武和分权的思想,被朱元璋拿来就用,这导致明朝后期战斗力更加感人。

文人误国,在宋明两朝绝对不是一句玩笑话!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宋明两朝难以崛起,而且对领土观念大淡薄超乎想象。面对大理,赵匡胤一个“宋挥玉斧”就彻底告别了云南。从明宣宗开始,明朝大量放弃边疆土地,包括奴儿干都司、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等。

没有领土就意味着没有战略纵深,意味着在游牧民族的冲击下生存力更弱,所以宋明两朝最后全部被游牧民族彻底消灭!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唐朝之后游牧民族越来越强,而中原农耕民族越来越弱,契丹、女真、蒙古、满人(女真后裔)都可以胖揍中原王朝,甚至可以屠其城,灭其国,居其地!我认真思考后得出如下几条原因,大家共同探讨!


其一、汉人文兴武衰,文弱有余而阳刚不足。可以看出宋之前汉人文武并重、刚柔并济,打不赢可以和亲,打得赢的时候也主动出击。唐之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武人地位的降低,导致国家无可战之兵,大臣无主战之心,皇帝无扩地之能!中原王朝就如同步入了老年期一样奄奄待毙,而游牧民族如同进入了壮年期一样意气风发!

其二、游牧民族文武并重,社会活力大于中原王朝。我们可以看出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女真族的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文化的上升代表了生产力的进步。尽管文化不及中原王朝,但是武力明显强于中原王朝。文武相济之下,游牧民族的综合实力强于中原王朝。可以这样理解,中原王朝就好比由一只老虎退化成了一头肥牛,勤肯创造财富却缺少了攻击性;游牧民族好比一群狼进化成了一群豹,不仅战斗力提升了,智力也提高了!



其三、中原王朝内部斗争过于酷烈,而游牧民族相对而言比较团结。从宋朝开始文人集团掌控国家政权,宋朝有党争,明朝的党争更加厉害。王安石要变法,司马光就出来反对;岳飞要北伐,秦侩就来拖后退;明朝的党争更加厉害,文人与官宦之争,文人内部不同集团之争。豪格与多尔衮为了稳定后金都可以妥协让小娃娃福临当皇帝,而南明却在亡国之际分成好几个派系相互攻伐!


大秦铁鹰剑士


汉唐之后,汉族为主的国家面对非汉族的所谓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处于弱势,甚至多次被灭国。

首先从汉唐之前说起,汉朝是在秦国统一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国家。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根本没有什么汉族的称谓和观念。中原主要是以原周朝领地和后来的韩国国土为主,中央上国的观念已经失去。当时的秦国,虽然有后来的史记记载是和姬姓有着某种联系,其实秦国当时被函谷关内国家视为蛮夷,或称西秦虎狼之国。据文化西来说的专家和学者论述,秦族有可能是从西方中亚和罗马所在地的流民移动到中国西部,成立的政权。秦嬴政据历史记载,隆准而深目,鹰鼻而卷须,完全是西方人的面目特点,再加上秦兵马俑出土,有着大量的西方人或者中亚人的生理特点。因此秦族是否为后来的汉族都不能确定,如是秦国统一中国,没准就是少数民族第一次打败了炎黄子孙,而统一华夏。

再说汉朝,刘邦与项羽都是原楚国人,楚国据说是有熊氏创立,也和姬性有着无可证明的血缘关系,其实楚国初建,就直接自封为楚王,根本没有经过周王朝的任命。楚国经过兼并吴越等国后,从领土上已经发展成为当时最大的国家,因此秦在灭六国时,把楚国放在最后攻打,就是因为他国土面积过于强大,也过于分碎,最后举全国之力才勉强占领。因此后来的反抗秦国也是以楚国人为主,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一直是对原楚国领地是不放心的,他大多数出巡就是为了预防原楚国旧势利东山再起。结果怕什么就来什么,最后还是楚国人刘邦等灭了大秦,参考秦制建立了汉朝,后来就讲汉朝所统治之下的民族为汉族。

唐替隋而立朝时,隋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已经充分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原汉族已经不具备纯粹性,已经被融入新鲜血液。唐朝人因此还具备英武尚战之风,与汉朝人具有着相似性,再加上强大的经济基础,所谓少数民族根本不是对手。

唐朝以后,大量的少数民族已经融入中华文明,融入汉族生活习惯。未融合的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学习甚至复制中原文化,加快自己民族的转型,有的直接从原始部落以及奴隶制转型为汉人的所谓封建王朝政权组织形式。因为他们是后发展民族,一旦学习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汉民族文化和技术,再加上他们原有的军国主义组织模式,产生了高效的战斗队伍,发展速度非常快。

再有一个自我发展起来的文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的极限时,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冲击,靠自生的力量来自我更新和完善,是不容易达到的。文明文化发展到极限,就成为厚重的包袱。所谓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具有着一定的野蛮性,他们没有固化的文明文化的历史包袱,他们的目标明确而达成高效。

基于以上历史分析,其实汉民族真正战胜所谓少数民族而成立统一政权,是没有几个的,能确定的只有汉朝和明朝,因为汉朝是创立了汉民族的始祖,明朝最早提出驱除鞑虏,恢复汉民族政权。以外任何统一王朝其实都不是真真意义的汉族政权来完成的。


喜欢广泛的


不是少数民族越来难打了,是民族的血性没了。

今天不谈周边少数民族在这几千年的改变,只谈谈民族的血性。

汉唐雄风,不是说说而已啊。


“寇可往,我亦可往。”这种豪气后面的王朝有嘛?

班超只有36个人能纵横西域,这种底气和勇气大汉能给他,宋和大明能给吗?

唐朝最盛时军队不过60余万,每每都是以少战多而不退。

民族血性的退化,原因有很多:

元清的少数民族统治,将国家阶层不停割裂,阶级之间矛盾巨大。

儒家的盛行,儒家宗旨并非教出一堆文弱书生,而后世儒生越来越曲解孔孟本意,文风愈盛而繁文缛节愈多,宋之理学更是限制民族的思想,明清时变本加厉。

再就是唐亡于军阀藩镇割据,唐后的五代十国十五名开国者皆是拥兵自重而为王,就连宋太祖也是兵变上位,教训太重,于是宋重文抑武,强干弱枝。

有人说北宋对外胜率百分之七十以上,可惜,剩下那百分之二十多败仗哪一次不是大溃败,亡国之战?

北宋胜的那些有又多少全是战略性大胜?唐时12万登陆日军全数被唐军赶下海,浮尸无数,突厥人自白马之盟后一败再败,败者入长安投降,余者一路向西而逃。

恒罗斯一败,被记为大唐败给阿拉伯帝国,可是人家擅自出战的高仙芝只带一万余唐军,两万余临时拼凑的外国人,在长安万里之外作战,就让十数万阿拉伯士兵无可奈何留下一半尸体。

白登之围,几十万汉军,刘邦只有几万人厮杀过于兴奋,突击太远才被包围,而匈奴退兵一是收了贿赂,二是汉军主力已至。


汉朝两位冠军侯创下的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的兵家最大成就后世几乎无人达成。

汉末三国动乱,曹操征乌桓,公孙征辽东,孔明平南蛮,孙吴镇岭南,难道不是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敢死战,不怯战,汉唐时期,对于周边国家,我们只有八个字字:顺者昌,逆者亡。

一个国家的血性在于,能今天做的事情绝不放在明天,耻辱一定要用血洗。

后世的诗词也不错,但我不喜欢什么“醉里挑灯看剑”,也不喜欢什么“铁马冰河入梦来”,更不喜欢“怒发冲冠凭栏处”,太悲壮了,这是国家受制于人,我不喜欢悲壮,我就喜欢“金樽清酒斗十千”就喜欢“云想衣裳花想容”!

岳飞,韩世忠,辛弃疾都是英雄,可是悲壮英雄,有志难伸,李白?不过是个风流诗人,可这世间只有一个真正的盛世才能养出李白这样的人物。

世人言汉唐盛世,可还有人言康乾盛世,对于后者,我不多言,既然你的辫子还绑在心里,那又何需我浪费口舌?


看看宋朝,后面的皇帝和大臣就知道徐徐图之,等等等,永远不知道收回燕云,收回西北,收回中原,慢慢的谋算青塘和南疆,殊不知一败即失所有,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宋明不好吗?不是的,每个大一统朝代,都有其可取之处,都值得大书特书,但是汉唐在我心里,一直是不一样的。


文武并济,方为长久之道,我们国家现在终于重新觉醒了,但是,中庸之道虽然不错,但是睥睨世界的豪气已经不在。

毕竟时代也不同了,毕竟平平安安最好,欣慰的是我们的民族在关键时刻,仍有血性。


历史区的哈士奇


首先容我提个疑问唐以前的少数民族好打吗?汉初被匈奴人修理成那样,多亏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才有了汉武帝大败匈奴的事情,周边少数民族相对不构成大威胁了,后来到了晋朝时直接五胡乱华了。隋炀帝百万大军打高丽都败了,就强如唐朝突厥好对付吗?一打就是百年。唐朝时的奚 契丹 南诏哪个是好相与的唐朝吃了多少败仗?吐蕃就更不用说了多次夺取安西四镇,后期彻底取了西域,兼并四川部分地区,并打入长安。

唐朝亡后我们最大的对手便是辽国人家统一了各部使用汉人为辅臣,重点放在发展上主张因俗而治,开创了两院制的政治体质,经济文化大发展。元朝重用了郭宝玉和耶律楚材这样的汉人或者有着深厚汉文化的的一批人,清朝重用了范文程等人,可以说中国人自己抬升了周边的竞争水平,如同现在的乒乓一样


愿艾露恩和你同在


我们不妨先谈谈为什么唐之前的少数民族相对好打——这可不仅仅只是因为人少导致的兵力相对缺少,同时也是由于中原汉地开化较早所带来的制度文明优势:战争从来就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实力的全面较量——相比脆弱的游牧经济而言中原农耕民族的定居农业能支撑起更为庞大的军队,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争霸中中原文明就已系统总结出各种兵法谋略,与此同时也对部队进行了一系列正规化训练,在武器装备方面较早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的中原文明相比游牧民族也具有极大的优势;反观游牧民族在这一时期并未进入成熟的国家形态,往往是由诸多互不隶属的部族拼凑起来的杂牌部队:前军得胜则后军跟进,前军若有失利则作鸟兽散,并没严明的军纪作为部队战斗力的支撑。正是中原文明在制度、技术层面的巨大优势抵消了游牧民族精于骑射的优势,所以在唐之前尽管匈奴、突厥等族也曾盛极一时,但总体而言:北方游牧民族在和中原文明持续上千年的交锋过程中大体上是处于下风的。

然而这一切在唐朝之后出现了改变:宋代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相比之前的匈奴、突厥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匈奴、突厥更多只是由草原各部族形成的部落联盟体系;而辽、金却已过渡到成熟的文明国家形态。这就抵消了中原文明在制度文明上的优势,从此以后中原有的先进事物辽、金、西夏、蒙古以及后来的满洲也有,尽管可能相比中原而言在某些具体的技术层面上仍有差距,但并无本质的制度性差异,而与此同时游牧民族精于骑射、彪悍善战的优势则得到了充分发挥。当少数民族从原始部族迅速向成熟的国家形态演变之际中原文明的发展却已触及天花板——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从秦汉到隋唐中华民族已完成了建立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全部制度性建设,从宋代开始几乎就是一再延续前朝的历史,再没什么改革创新可言,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历史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仅仅只是触及到天花板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从宋代开始已发展到顶峰的中华文明失去了过去开放进取的奋斗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内部彼此制约的强干弱枝之策。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逐渐失落了,取而代之的却是愈演愈烈的窝里横。当然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即使在此之后中华民族仍不缺乏像岳飞、文天祥、于谦、史可法、邓世昌这样的血性男儿,中国人并没失却自己的血性,但在统治阶级的阉割之下中国人的血性的确有所失落却是不争的事实。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应该说不是唐朝之后,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而是说中原地区的汉民们,被逐渐的驯化。唐朝之后,中原地区的统治阶级普遍进行奴化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是中原地区的人民放弃,反抗的精神,同时又因为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比较发达,所以是很多人变得非常顺从!

同时因为中原地区主要是农耕文化,所以大部分的人属于农民,平时很少接触到,所谓的武器,弓箭,战马的。而少数民族,他们日常生活中就离不开,弓箭,武器和战马,他们就需要去通过,大量的,打仗,获取他们需要的资源。一方面是少数民族长年,生活在马背上运用武器狩猎,另外方面,中原地区大部分时间都在耕种,所以很少有军事训练。

此消彼长中,所以,后来的少数民族,会给人的感觉更加强大。

中原地区的人更多的是改进武器装备,来对抗游牧民族的攻击。


躺着看驴


不是少数民族越来越难打了。而是汉民族越来越不会打了。

儒家学说提倡的是学儒至上。整个社会体系都是利于儒家发展。至于尚武精神,那是个什么玩意儿?军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的。将军的官场地位远远不如同时期的文官。这种形势下,社会的精英怎么会去学武呢?


老九门177605940


因为技术扩散,而中原的技术没有与游牧民族形成代差,就只能被压制了。

其实游牧民族的很多技术、制度、文化来自中原,是中原带起了他们。你看看同事期其他地区的游牧民族有这么厉害吗?没有。但是中原的技术又没有得到快速发展,导致技术不能压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