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將三嘆之一 嘆趙括

世謔馬服子,汙名紙談兵。利令智昏火取粟,廟算已輸秦。

老將守師疲,國力已不支。臨危受命赴決死,嘆息身名裂。

敗將三嘆之一 嘆趙括

按語:

長平之戰,趙國輸得太慘,直接責任人當然是趙括,這無需多辯。但後人的各種嘲諷,汙名,不過是成王敗寇的思想主導產物。當下已有不少客觀公正評價長平之戰和趙括的文章,如:當代詩人熊東遨《過長平古戰場》:“莫笑將軍括,將軍未惜生。”這是說,趙括一直戰鬥到最後,英勇戰死,為國捐軀,應該表彰。

敗將三嘆之一 嘆趙括

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只想說,趙括並非無能之輩,而是趙國精銳四十萬大軍的統帥。秦國在長平之戰後也成了“士民倦、糧食匱”,“死者過半,國內空”的局面。這絕對不是廉頗相持階段造成的,而是趙括在置之死地的情況下,數次突圍造成的。趙括至少當得起“雖敗猶榮”四個字。

敗將三嘆之一 嘆趙括

長平之戰從戰略層面講,趙貪上黨之利,虎口奪食,使得秦趙的最終決戰提前到來,這也罷了。有很多史家見解就認為趙取上黨天險,從戰略防守方面亦不為錯。差距在於秦國君臣對秦趙決戰始終都有著清醒的認識,而趙國君臣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心存僥倖,未盡全力、死力;

從戰術層面講,前期階段老廉頗把此戰演變成了長期消耗戰,秦強趙弱,雖然秦直接運輸成本大於趙,但秦耗得起,趙不行。這也是後期被逼換將,試圖改弦更張的最主要原因。

從外交層面講,胡三省說"趙之喪師蹙國,不特以趙括代廉頗之故,亦由不用虞卿之計(聯楚、魏以合縱牽制對抗秦)也"(《資治通鑑》卷五胡注)。在戰場上分出勝負之前,趙國在外交上,已經輸得一塌糊塗。當時趙國的處境,大夫虞卿看得最透徹,你一定要對外顯示出跟秦國死磕到底的決心,然後割地向齊、楚等國求援。但問題是,至少從趙武靈王時代開始,趙國大臣中一直有個親秦派(他們中有人還做過秦國的相國),他們都覺得和秦國還有談判的餘地。結果趙國的使者一到秦國,秦就高調宣傳趙國已經來求和的事,於是其餘國家本來想救趙國的,也就沒動靜了。當然,趙國被孤立,主要還是其它國家各有算計,而秦國拉攏他們時更捨得下本錢。這裡就不進一步展開了。

總之,國運之破亡,戰爭勝負不可能決於一人的毀敗無能,斯如是也。

敗將三嘆之一 嘆趙括

題外話:

對於歷史上的一些悲情人物,總想寫點什麼。品評歷史人物,純為個人喜好。近期想寫的是:

敗將三嘆---趙括、李陵、馬謖

此三子皆世稱英銳,然不幸均首次統軍對戰即遭逢終極Boss,芳華早折。國人多以成敗論英雄,謂之“紙上談兵”、“馬謖用兵—言過其實”,“李君降北,名辱身冤”。三者皆血戰而兵敗,但後人對三人態度又有所不同。對趙括是嘲諷,對馬謖是不屑,對李陵則更多的是同情(當然相當程度是受司馬遷老爺子的影響)。

糾之原因,個人認為則是趙括、馬謖的戰敗均對當時的所在集團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而李陵相對而言是沒有造成嚴重損失的,反之還予敵以幾倍的殺傷。然皆悲劇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