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衆路線: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傳家寶

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群眾路線以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為思想基礎,體現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辯證法和歷史觀的統一,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黨和軍隊克敵制勝、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傳家寶。

群眾路線產生於革命戰爭年代,它是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探索的結晶。“群眾路線”這四個字最早出現在1929年《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

此前,群眾路線早已孕育在黨的革命事業中,它同黨的生命和使命融為一體。1921年,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制定群眾路線方針,中共一大指出,“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中共二大指出,“我們既然是為無產群眾奮鬥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裡面去”。

毛澤東是群眾路線的主要創立者,他在著名的古田會議上強調,“一切工作,在黨的討論和決議之後,再經過群眾去執行”;紅軍“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從此,群眾路線深入人心,在革命根據地得到長足發展。黨和紅軍嚴格執行群眾紀律,不侵犯老百姓一根稻草、一個雞蛋、一針一線,還幫助貧苦農民翻身解放做主人,深得人民群眾的歡迎和信賴,開闢出中國革命鬥爭的新天地。

延安時期,群眾路線基本內容逐漸定型。1937年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我們黨主張發動全國人民共同抵禦外敵,這既是全面抗戰路線,也是必勝的、徹底的群眾路線。1942年毛澤東在《解放日報》改版座談會上指出,“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毛澤東還在中共七大上強調,“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中共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了群眾路線基本內容,上升為黨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至此,群眾路線趨於成熟定型。

黨和人民軍隊的歷史反覆證明,深深紮根於人民群眾就能獲得無窮偉力。淮海戰役期間,我們黨動員人民群眾500多萬人,出動小推車80多萬輛,搬運糧食達9.6億斤,有力確保了我軍的勝利。正是“直接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黨和人民軍隊一路凱歌猛進,從勝利走向勝利,迎來新中國的成立。

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我們黨繼續豐富群眾路線,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指出,黨群關係是魚水關係,“如果黨群關係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都對群眾路線進行了新的闡發,強調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同人民奮鬥在一起。

新時代,習主席十分重視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黨的十八大後,為了堅守生命線、固強生命線,黨中央在全黨部署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煥群眾路線優良作風,一心一意為百姓造福,帶領和依靠人民為強國復興不懈奮鬥。

不忘本來,方能贏得未來。群眾路線,是推動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順利發展的無價之寶,是黨的永恆生命線,須臾不可放棄,必須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群众路线: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