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化工重新洗牌!百億投資落地灌雲縣,究竟誰是贏家?

化工,這個佔全省工業經濟總量超過1/10的支柱產業正在讓江蘇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疼痛。

泰州偷埋化工廢料、鎮江茂源化工違法排汙、徐州藍豐公司露天堆存大量反應釜……6月初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以來,生態環境部曝光江蘇省6個整改不到位的案例,其中5個都與化工有關。人們不禁要問,江蘇的化工產業究竟怎麼了?

透過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的視角,來梳理江蘇化工產業的歷史,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這一產業在江蘇省的發展軌跡,更可成為全國同行業對照自省的樣本。

江蘇化工重新洗牌!百億投資落地灌雲縣,究竟誰是贏家?

歷史

走進鎮江市丹徒區茂源化工有限公司,廠房破敗,設備陳舊,管理混亂。

2016年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期間,群眾舉報茂源化工廢氣汙染嚴重。然而當地以罰款代替整改,“回頭看”的時候,茂源化工幾乎還是兩年前的老樣子。生態環境部在通報中指出,茂源化工的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無一進行規範處置,各類環境違法違規行為幾乎隨處可見。

茂源化工是一個極端典型,它身上有江蘇很多化工企業的通病——規模較小,設備老舊,汙染治理敷衍了事。

小和散,是江蘇化工企業的主要問題。

2017年江蘇省化工產業收入達兩萬多億元,全國排名第二,但是全省的化工企業有5433家,按目前江蘇化工企業平均規模計算,德國巴斯夫(BASF)一家企業幾乎抵得上我們上千家。

“小”源於先天不足。江蘇化工產業的大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鄉鎮工業大發展時期,很多小化工廠,技術含量較低、產品附加值較小、資源消耗和汙染排放卻很大。因此,蘇南地區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迅速顯現。蘇南進行環保整治後,化工產業開始向蘇北蔓延。

灌南縣剛剛開始成立工業園區,位置偏遠,交通不便,配套也不全,只有化工企業認為外部干擾少,願意來投資。於是,化工企業在江蘇省內遍地開花,到2016年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時,竟達到6300餘家,被督察組專門作為問題反饋給地方。

化工企業本身的特點就是投資比較大,產生‘三廢’比較多而且治理複雜。而規模“小”,技術又不先進,使很多企業在環境理念和治理能力上都無法達到環保要求。

江蘇化工產業的汙染物排放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化工園區和企業汙染治理和處置設施不到位,廢水、廢氣排放不達標,甚至違法排汙;固體廢物尤其是危險廢物未得到規範處置,少數企業偷埋偷倒;對園區和企業周邊環境造成汙染和破壞。

江蘇化工產業的另一個特點是“散”。2016年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在反饋中特別指出,全省化工企業入園率僅30%左右,有的地區甚至只有約10%。

江蘇化工重新洗牌!百億投資落地灌雲縣,究竟誰是贏家?

即使進入園區,問題依然存在。

建設化工園區的本意是讓產品環環相扣,組成完整的循環產業鏈。國外一些大的化工園區都是一家大企業吸引跟它配套的中小企業在周邊建廠,按照市場規律自然形成產業鏈條。然而我們的化工園區,政府招商引資發揮的作用更大,一些只能稱作是化工企業集中區,在產業鏈的銜接上經常不能兼顧。

此外,江蘇省化工產業的佈局也不盡合理。一些園區、企業設置與現有功能定位不協調

比如,江蘇省約2/3的重化工產能集聚在長江兩岸;長江沿線分佈著700多家化工企業和100多個化工碼頭,產業發展與保障水源安全監管壓力大。還有一些園區和企業緊鄰居民區,防護距離不達標,搬遷問題未解決,群眾投訴仍然較多。

而且,一些區域幾乎全是化工企業,產業結構過於單一。這種地方特別容易滋生作坊式的小企業,因為市場就在那裡,隨便做一點配套產品就能賺錢。

陣痛

化工汙泥隨意堆放、化工廢料偷埋地下,10天之內,泰興市被生態環境部通報兩次。

如果說2016年的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只是讓各級幹部感受到壓力的話,那麼此次“回頭看”則無異於當頭棒喝。

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組向江蘇省反饋意見時,“兩灌”的化工園區違法排汙、防護距離不足等問題被提及多次。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結束後,每個縣都將園區防護距離內的上千戶居民進行了搬遷。為此,灌南縣籌集了7億元資金,等於投入了全縣一年1/3的一般預算收入。

然而,居民搬遷的問題迅速解決了,對企業的整治卻擱置下來。

以前的整治就是細枝末節的修補。政府要求企業治理,企業就治一治,當時也能達標,但是無論設施還是管理都不到位,所以排放不穩定、問題不斷。

江蘇化工重新洗牌!百億投資落地灌雲縣,究竟誰是贏家?

今年4月18日,“兩灌”化工園區違法排汙被媒體曝光。被曝光後,“兩灌”化工園區開始全面停產,徹底整治。與之前繁忙的生產景象相比,如今的兩個園區都略顯冷清,道路上很少有車輛,工廠內除了部分進行治汙設施改造的工人留守外,其餘工人全部帶薪放假。一家企業的電子顯示屏上赫然顯示6個大字:“企業全面停產!”

化工園區的產值佔到灌南縣工業產值的1/3,佔到灌雲縣工業產值的60%以上,其全面停產對兩個縣的影響不言而喻。如果能夠轉移,企業自己就搬走了,可是現在全國化工企業的標準都在提升,企業就想死守在這裡,這也給整治帶來一定困難。尤其目前化工產品價格增長很快,利潤更高,整治的難度和代價也更大。

決心

2016年臨近歲末,一個代號“263”的行動計劃在江蘇省掀起不小的震動。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兩減六治三提升”,“兩減”中的一項就是“減化”,通過關停一批、轉移一批、升級一批、重組一批,實現全省化工行業的整體提升。

成效不能無視,但是此次“回頭看”中暴露出的問題也充分說明,江蘇化工產業的徹底轉型任重道遠。

灌雲縣的化工園區成立十幾年,稅收30多億元,2016年以來環境整治就投入36億元,後續修復需要投入上百億,對環境影響大,老百姓也不滿意,這個賬一點都不合算。痛定思痛,轉型的陣痛必須承受,不能為了眼前的苟安失去未來發展的機會。一定要脫胎換骨,不能讓歷史的問題成為歷史。

目前,“兩灌”園區內所有企業汙水管道全部實現“明管高架”,雨水明渠排放,開展地下清管行動,不允許地下再設任何管道,消除廢水偷排的隱患。

江蘇化工重新洗牌!百億投資落地灌雲縣,究竟誰是贏家?

契機

通過中央環保督察和“回頭看”的推動,完全沒有整改希望的園區和企業正在主動或者被動地退出,但是“減化”是調整化工產業結構,並不是簡單地一減了之,還要做加法,讓化工產業的結構、佈局更加合理。工藝落後的化工企業怎麼治理最終都難以完全達到環保要求,要通過技術進步和工藝提升,在解決環境問題的同時讓行業健康發展。

化工產業不能只侷限於製造業,“這部分利潤率是最低的”,要全產業鏈考慮,從設計、研發到營銷、物流、金融,把價值鏈向兩端拉伸。

兩個投資50億元的項目已經落地灌雲縣,還有幾個大的投資項目主動來對接。未來,灌雲縣將淡化化工產業,依託港口碼頭的區位優勢佈局先進製造業和旅遊、物流等行業。

在灌南縣,一家化工企業的母公司主動表示要追加投資,他們認為江蘇這一輪就是在‘洗牌’,面臨著巨大的機會。

中央環保督察和‘回頭看’推動的這一輪整治,目前看是陣痛,但未來看就是轉折點。《江蘇省政府關於深入推進全省化工行業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到2020年底,與2015年相比,化工產業的主要汙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均減排20%,化學需氧量、氨氮分別減排13.5%、13.4%。到2020年底前,全省化工企業入園率不低於50%。

目前當務之急是要編制好化工產業發展及環境整治規劃,明確上述3項底線的目標及階段性目標,設計好實現目標的整治任務,建立並運行好完成任務的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的保障機制。通過規劃實施,把舊賬還起來,同時不欠新賬,完成整治各階段目標,江蘇省的化工產業就能走上健康協調發展的道路。


往日精彩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