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診斷」綠色金融 開出三大「藥方」

5月9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和保爾森基金會組織召開可持續發展年會,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前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會上表示,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綠色債券發行國,2017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量達到了37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5%,約佔全球總規模的22%。

預測顯示,在未來五年裡,中國每年需要投入至少2—4萬億人民幣資金來應對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因此,周小川強調,必須構建綠色融資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資金。

2016年8月,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佈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第一次系統性地提出了綠色金融的定義、激勵機制和綠色金融產品發展規劃,以及風險監控措施,成為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017年6月,中國國務院批准設立了浙江、廣東、新疆、貴州、江西五省的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驗區。

周小川坦承,目前中國綠色金融面臨三大主要問題。

首先,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有待加強;其次,綠色標準體系還不統一;最後,環境信息披露以及第三方評估制度尚不健全。

對於上述三大問題,周小川開出了他自己的“藥方”。

第一,要充分發揮金融市場支持綠色融資的功能,進一步發展綠色信貸、綠色債券,以及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穩步發展碳遠期、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和衍生工具。

第二,夯實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和制度建設,推動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統一,健全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出臺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加強第三方評估。

第三,加強綠色融資方面的國際合作,在現有的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加強綠色標準、綠色評級、綠色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