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吉沉船”的反思:“安全教育”不该是人生的“最后一课”!

“普吉沉船”的反思:“安全教育”不该是人生的“最后一课”!

7月5日的泰国普吉岛发生翻船事故,至今确认中国公民遇难的人数达到了41人。

当各路纷杂的新闻信息传来之时,有这么几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死难者都来自当地"豪华游船"凤凰号,这是一艘有封闭结构的游船,海水拍碎玻璃灌入舱内导致沉船,很多人来不及穿救生衣、来不及走上甲板,直接被倒扣在倾覆的船舱内窒息而死——封闭结构的游船遭遇倾覆,比敞篷式的更危险;

凤凰号的船长和船员,都没有死,死的全是游客——熟悉水性、拥有经验,在海难中存活率更高;

一个年轻的姑娘穿着救生衣、抱着尸体,在海面绝望地漂浮了整整15个小时,她靠身边漂过的无人背包里的瓶装水和酸梅汁补给体能,最终获救——一旦遭遇"耗时持久战",寻找补给等待救援,比拼命游泳导致体能消耗更有用处;

被瞬间扣在船舱内的游客,有人依靠拼命打破船舱玻璃而逃出升天,哪怕碎玻璃刺得手臂鲜血淋漓,他们及时地破窗行为,救了好几个人的性命——逃出密闭空间,才是自救与获救的第一步;

……

古语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天灾来了,难道我们就只有接受命运安排的份?人生无常,难道我们永远不能阻止悲剧发生?

为什么有人生有人死?我始终认为除了命运安排之外,还有很大的余地能容许我们去做,所谓尽人事,听天命。人事要尽,才能甘心俯首听命。

安全教育不该是人生的"最后一课",它应该是孩子们、包括我们成年人的"第一课"。

1

"普吉沉船"引发众人对海岛游隐患的焦虑,我们还能不能去海岛?

事故发生一周未到,除了一边厢抓紧搜救,另一边厢关于"出海警示"插的是绿旗还是红旗,在泰国政府和民间旅游组织之间发生了事实不清的纷争。

因为如果"出海警示"红旗高悬之下,当地游船依然冒险出游,游船自然要担所有责任。但也有报道称,当日海边插的是绿色旗帜,"所有的游船都出海了,这样的大风强降雨天气,没有人可以预测到"。同时,政府方面却坚称:普吉府4日发布暴雨预警,持续到10日,警告公众注意大风和强降雨天气。

“普吉沉船”的反思:“安全教育”不该是人生的“最后一课”!

事故追责必须要做,但从此事,我们旁观者不难看出一点:在某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地区,政府的管理与行政能力、行业的规范与守法等方面,是很成问题的。

不出事情,大家你好我好,就是双赢;一旦出事,大家你推我让,没一个说话算话。再说,真的出了人命,再多的赔款,有用吗?

因此,海岛游不是不能去,而是首先,所有的海岛游都应该在出发前做足充分的准备,要知晓你将要去到的目的地,在你去游玩的时间到底是旱季还是雨季。

“普吉沉船”的反思:“安全教育”不该是人生的“最后一课”!

此图来自旅游公众号"嬉游",图中列出了常见海岛的旱季雨季,黄色表示旱季,蓝色表示雨季。此号中还有一篇文章,可供大家参考,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常用海岛选岛攻略

第二,出海之前,无论旅游机构有没有做到告知"出海预警",都应该通过各方途径去查证,更不能偏信一方的说辞。

第三,无论是自由行还是跟团游,都要选择有资质的旅游机构,不能贪图便宜。

海岛游有很多独特的乐趣,因噎废食,从此再也不去看看大海之美,我觉得也是憾事一桩。

2

出海行船,除了必穿救生衣之外,还能做什么?

普吉岛翻船事故发生后,有幸存游客拿出了舱内倾覆前情况的视频录像。让人心惊的,除了犹如跷跷板一样的船舱、窗外十米高的浪头,还有一船东倒西歪的游客居然很少看到身穿救生衣的!

有朋友跟我说,她曾经在泰国出海时也遇过一次风浪,船已颠得让好几个中国游客呕吐,但这些呕吐的中国人,哪怕吐得再凶,都不肯穿救生衣!"从一上船,他们就脱了救生衣,觉得穿着不舒服,船员当然不会来劝你一定要穿,命是自己的,还能靠别人来全权负责么?"

出海行船,必须要穿救生衣是惯例。我们很多人不喜欢惯例与规则的束缚,但恰恰,这些惯例与规则就是在保护我们。

一旦遇到海难,穿救生衣不一定能活,但不穿救生衣基本不能活。

“普吉沉船”的反思:“安全教育”不该是人生的“最后一课”!

除了必穿救生衣之外,还需要做到这些:

第一,哪怕海面似乎风平浪静,也请尽量坐在位置上,抓紧扶手,尤其是不封闭的游船,说不定一个浪头打来,甲板边靠着海的你,就被一下子甩了出去。

第二,遇到风浪暴雨,一旦船有倾覆危险,请一定走出密闭船舱,呆在甲板上;游船倾覆,甲板上的人会跌入海中,哪怕不会游泳,救生衣会帮助你浮在海面上,救生衣的橙红色也会醒目显示你所在的位置,让你得到及时的救援。

第三,听船长和船员的指令。前文我就指出,此次沉船事故中,死亡的都是游客,善水的船员都活了下来,可见,陆地上生活的人永远不会比渔人更熟悉大海。新闻中也报道了,好几位潜水教练也帮助搭救了多位乘客,可见,在一条即将要翻的船上,最信得过的人,应该就是船长和船员。

第四,一旦游船发生倾覆,不幸被扣在密闭船舱中的乘客,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无论花再大的代价,都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打破密闭空间——记住,浮上水面,人类才有获救的可能;我们没有腮,我们不穿戴装备在水下只有死。

3

"普吉沉船"之后,还有哪些"安全教育"需要我们重视起来?还有哪些"抗灾避险"的知识需要我们补一补?

中国大陆的汉人,农耕文明传承了千年,所以对于陆地生活,总会与身俱来产生"神奇的安全感",这种"蜜汁自信"其实往往让我们自身陷入危险而不自知。

包括发生火灾如何逃生、发生溺水事件如何处置、遇上地震如何寻找安全场所等等,这些时刻威胁到人命的灾难性事件,不要说孩子遇到时一脸懵逼,不知所措,我们成年人可能也一脸懵逼,脑中一片空白。

日本因为处在地震带,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要接受防震防灾的演习,面对地震海啸等如何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如何最大程度地保全生命,都是从小贯穿在基础教育中的必修课。

住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一位华人读者告诉我,她的小女儿3岁上幼儿园就开始每月参加遭遇火灾和地震的演习。"我们家里准备了帐篷、睡袋、应急包,都放在阳台里,备用的水和实物也定期更换。还有和孩子约好发生重大事件时,一旦走散,到哪里去碰头——这都是预先设计、反复演练的。"

中国教育界这几年来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投入,但明显课程的数量和效果并不乐观。试问,有多少孩子知道,发生地震时如果身处室内,应该躲进牢固的空间结构内,或者跑向建筑的核心筒附近?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建筑的核心筒就是建筑本身最牢固、最不容易发生垮塌的地方。

我不是避灾救灾方面的专家,但从一位有责任心、又具备防灾意识的母亲角度出发,我今天整理了一部分我认为很必要的安防小贴士,希望能给各位一些参考。

有很多事情,防患于未然,也就是举手之劳,说不定在关键时刻,就能救人一命。

安防小贴士

1,家中常备"家庭防火灾小套装"。包含的东西有:灭火器、灭火毯、救生绳、防烟雾面具、救生绳配套腰带、手套、手电筒。(这些东西网上都有卖)

我没有买灭火器,因为家门口楼道里配备了。我会隔一段时间去检查灭火器的有效期,一旦过期,我会联系物业更换。

我家住在15楼以上的高层,从消防安全角度来说,15楼以上消防云梯够不到,所以只能靠自己。因此我买了两捆救生绳,以备不时之需。

“普吉沉船”的反思:“安全教育”不该是人生的“最后一课”!

此图为我家阳台中备着的"安全包"

2,随身包里永远放一只小口哨、一个小指南针。

口哨体积很小,我就串在钥匙圈上。一旦发生地震坍塌被埋,可能身边的口哨能让救援人员发现你;一旦在荒郊野外发生事故,口哨也是信号工具之一。以及,还记得电影《泰坦尼克号》最后Rose吹响口哨的场景么?

小指南针也挂在钥匙圈上,对于徒步旅行来说都是必备品。我平时也会拿出来教儿子认东南西北,早点建立方向感,会更不容易迷路。

3,和孩子交代好,一旦发生地震,我们躲在哪里、跑向哪里?

如果在家中,一时跑不出去,卫生间是空间小、又有很多管道支撑的室内空间,是首选躲避之处;如果在不熟悉的大楼内,就应该尽量跑向电梯井——电梯井一般都是建筑物的核心筒,是建筑结构最牢固的地方,也是最不容易发生垮塌的地方。

"911恐怖袭击"发生后,有部电影描写两位消防员最后得救,他们就是在双子塔垮塌的最后一刻,跑向了电梯口。靠着电梯墙面,会获得更高的存活几率。

4,每次住进酒店,请仔细研读酒店房间门背后的安全撤离图纸。

我相信很少人有这种习惯,但这个习惯一定要培养起来。最好是结合图纸,对酒店的实地环境做一番考察。一旦发生火灾等意外,找到安全出口,就是找到生路。

5,每次乘坐飞机,进入机舱,请学会心中默数自己的座位离开"安全出口"的位置一共有几排。

不能靠眼睛看,要靠心中定位坐标,因为空难一旦发生,机舱内可能漆黑一片。一旦有机会逃出机舱,明确出口的位置与坐标,找到出口,便能寻得生机。

6,不坐超载的车子、不乘超载的船。长途车中睡觉时,也请扣好安全带。

7,学会游泳。不去危险的海域游水,尤其是在没有专业人员相助的情况之下。

8,有孩子的家庭,除非住在一楼,请装好安全防护窗。

不要装密不透风不留逃生空间的那种,不然窗口这条逃生通道就被堵死了。

9,知晓离家里最近的民防设施。一般可能就在小区里,也可能在附近的街心绿地。

10,社区、公司、公益机构组织的防灾救灾演习尽量参加;医疗机构组织的心肺复苏急救课程,也尽量参加学习。多一点知识,多一份安全,关键时候还能多救一个人。

最后,我只想说:一味让别人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不如我们对自己负责。

人生在世,确实会有很多风险,有些是天灾,有些是人祸,有些分明就是天灾+人祸。能躲过"命运的玩笑"甚至是"厄运的降临",需要运气,但也需要准备——对各种求生技能的掌握、对各类自然知识的周知,绝对该是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就算你能刷海量的题,也无法在关键时刻换回一条命啊!

如果,我们能分一点时间给自然素养的教育,分一点精力给抗灾救灾教育,甚至我们做爹妈的都好好补一补这门"素质教育"——那么,安全教育就不会成为我们人生的最后一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