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歧视亚裔被实锤!这个细节不可忽视……

“不是你不够优秀,是你的肤色拖累了你。”

今年6月,一个代表亚裔美国学生的组织对哈佛大学提起诉讼,此前该组织分析了超过16万名学生的档案,并在诉讼中提交了分析报告。

根据这份报告显示,在“积极人格”、亲善力、勇敢、善良和“广受尊敬”等性格特质上,哈佛一直对亚裔申请人打出低于其他族裔申请人的评分。

原告方指出哈佛现在用基于性格的录取评估制度,年复一年地把亚裔学生比例控制在20%左右。原因在于哈佛认为录取更多亚裔对白人申请者最为不利。

哈佛歧视亚裔被实锤!这个细节不可忽视……

和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不同,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私立名校,会通过学校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申请文书、课外活动、体育或艺术特长、高中老师或辅导员推荐信、面试官推荐信等多种因素考虑入学申请。而负责审申请资料的名校招生办,常被媒体戏称为“精英世界的看门人”。

长久以来,学生和家长怀疑这些“掌门人”对亚裔要求异常苛刻。例如在美国大学申请论坛College Confidential上,经常会看到网友回复“要是你不是华裔,肯定能进哈佛大学”。

2015年,一名亚裔父亲向美国教育部民权办公室提交申诉,他的女儿申请了包括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等名校在内的九所美国大学,均遭拒绝。

重点是他的女儿在学业和SAT/ACT考试中几乎满分,并在多项课外活动中获得区域和全国性的优异成绩。而其同班十多位在各方面条件与她相当或不如她的非亚裔同学却被常春藤盟校或其它一流大学录取。

美国名校为何抓住亚裔学生“性格”不放?

诚然,美国名校对亚裔学子采取高标准,设立隐形配额,目的是为了压低亚洲学子的录取比例,存在着歧视和不公平,但我们反过来看,以哈佛为首的美国名校为何独独就抓住亚裔学生的“性格”不放了呢?

哈佛校方发言人安娜·考恩霍芬表示,在录取的过程中,哈佛会对申请者按照五个标准进行打分,包括学术、课外活动、体育、性格以及总体,录取委员会总结出亚裔申请者要比其他族裔的申请者缺少个性。(在原告的法律文件中显示,亚裔在性格这项中分数是最低的。)

鉴于此,我们不禁要问:中国不缺成绩优异的孩子,但是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真的过硬吗?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重分数,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应试学科,轻视其他学科,如艺术、体育、综合技能等。

哈佛歧视亚裔被实锤!这个细节不可忽视……

下面我们来听一位高中生的自述:我们一进入高中,就被笼罩在高考的氛围中。各种制度管理和宣传教育,使我们不得不逐步把那些原本属于他们无暇的天真烂漫放弃,不得不把我们过去的一些原本很好的兴趣和爱好抛开,从而把全部精力转移到文化课的学习上来。音体美课程成了少数专业生的专利,技术课程、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娱活动等,在高一和高二还象征性地开展一点。但是,这些课时也因为文化课的需要常常被挤占。正如有的学生这样说:“我们虽然不是铁窗内的囚犯,但是学校高墙内的学囚。”

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然显现,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大课题。

哈佛歧视亚裔被实锤!这个细节不可忽视……

如何改变“亚裔”性格?

一名物理系的学生问一位著名教授:“我们为什么不能贡献一个爱因斯坦,或贡献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这位教授的回答是令人深思的: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除了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因素外,爱因斯坦本人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深沉的哲学气质也是其中两个原因。就艺术修养来说,爱因斯坦酷爱巴赫、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乐曲,小提琴拉得很好。

哈佛歧视亚裔被实锤!这个细节不可忽视……

艺术之所以能担当起人性培育的重任,原因在于艺术的人文本性。教育的本义与儿童的培养相关,教育就是让儿童去学习,从而让人实现由自然状态向文明状态的转化。当然,人不能自然而然地成为文明的人。要成为文明的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艺术的教育在这里尤其重要。

在这里,“艺术中许多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东西亦应包括在人的因素之中”。教育可分为各式各样的门类教育,它们在发展人的智力与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分门别类的专业教育、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人的专业知识、实用技能,而不一定都能很好地促进人的完善。

艺术教育在人性的培育方面,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好的艺术着重于人的心灵的培育,它旨在促成人成为独立的、自由的与审美的人,进而成为身心合一的完整的人,最终成为真正的、有人性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