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民间传其黑面形象,被称为“包青天”

后世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民间传其黑面形象,被称为“包青天”

包公,又称为包青天,他的真实姓名叫包拯,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为民请命,仗义执言,主持公道,是公正廉明的化身。他的精神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北宋到现在,提到清官,都以包公为代表,包公,包龙图,包青天已成为清官的代名词。

后世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民间传其黑面形象,被称为“包青天”

“包公”,“包待制”,“包龙图”,“包青天”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给予包拯的美称。的确,大家太熟悉太了解包公了。关于包公的故事,我们都能讲出许许多多。在《包公赔情》中,包公不畏权势,不拘私情,斩了犯罪的侄儿包勉。在《鲁斋郎》中,包公巧妙利用皇帝所批奏书,把“鱼”字改为“鲁”字,智斩了皇帝想要庇护的大恶霸鲁斋郎等等。在元代流行的公案戏中,包公都是主角,他不但足智多谋,断案如神,并且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他一方面替老百姓昭雪冤枉,一方面把斗争的矛头指向皇亲国戚,权贵要势,他对胡作非为,道德沦丧的特权阶层敢于严厉惩治。他敢于打龙袍,敢于铡驸马。在戏剧《秦香莲》中,喜新厌旧,忘恩负义,并企图杀妻灭子的驸马陈世美,就是经过包公审理,下令铡死的。包公的形象经过民间传说,戏曲、小说和故事等形式的传播已塑造得非常高大,在很多地方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长期以来,包公已成为清官的代名词。提到他的名字,人们就肃然起敬,高度赞扬。

后世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民间传其黑面形象,被称为“包青天”

但是真实的包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公元999年,包拯出生于庐州合肥(即今安徽省合肥市),父母为他取名叫拯,字希红。据记载他的父亲包令仪曾做过员外郎这样一个中下级官员,在母亲方面并无多少记载,其他近亲父系母系,也没有出过什么出色的人物。青少年时期,他为了应举做官,发奋读书,所读的大多是四书五经之类的正统儒家典籍。因此,他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28岁那年,他考中进士甲科,被任命为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可惜包拯双亲年事已高,不愿远离家乡,随惟一的儿子去建昌。包拯请求到离家较近的地方做官,朝廷答应了包拯的请求,派他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去。父母又不愿去和州。包拯便毅然辞去好不容易靠考取进士才得来的官职,专门在家孝敬父母。这种举动,在当时少有,包拯成为“人称其孝”,远近闻名的孝子。直到10年之后,父母早已去世,包拯才离开家乡,到天长县(今安徽和县)任知县。三年之后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市)知州。

后世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民间传其黑面形象,被称为“包青天”

庆历三年(1043年)十一月,44岁的包拯终于从地方调到中央,在北宋首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市)担任中央机构御史台的监察御史。当时,范仲淹等人正在搞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包拯对新政改革采取支持的态度。庆历六年(1046年)以后,包拯先后担任三司户部判官、副使,京东、陕西等路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一省)的行政、经济、监察等事务。皇佑二年(1050年),51岁的包拯被提升为天章阁待制。这是个仅有荣誉而没有任何权力的虚衔,从此包拯又称包待制。知谏院才是包拯的实职。包拯任谏官期间,充分发挥了他疾恶如仇的品格,对朝廷的歪风邪气作不懈的斗争。遗憾的是,两年之后,包拯被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龙图阁直学士也是虚衔,从此包拯又叫包龙图。他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当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0年),57岁的包拯才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调回首都,任开封府尹,管理首都开封的一切事务。嘉佑四年(1059年),包拯被升为三司使及枢密副使。三司使负责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权力和责任都很重。这是包拯一生的最高职务。嘉佑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63岁的包拯病逝于开封。京城百姓痛悼这位铁面无私、脸上少见笑容的清官。皇帝宋仁宗到包拯家中,向包拯遗体告别,追赠包拯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后世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民间传其黑面形象,被称为“包青天”

平凡的人,平凡的经历和官职,却赢得多少人的尊敬和爱戴。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称道包拯“天姿刚直”,刚正不阿,人才难得。司马光则赞美包拯“刚而不俊”。而普通老百姓,则欢呼“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也就是说,只要有包拯在,办事打官司根本不用请客送礼打通关节。是的,包拯一生清正廉洁,忧国爱民,执法严明。既是一位普通的人,却又是一位别人难以做到的无私的人。

后世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民间传其黑面形象,被称为“包青天”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后世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民间传其黑面形象,被称为“包青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