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大雄宝殿是善化寺的主殿,为辽代原构,建于3.3米高的月台之上,位于三圣殿之北。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其体量是现存辽代第三大大雄宝殿。殿前有大月台,上置一高亭状鼎式香炉,月台左右两边为明万历时所增减的钟鼓二楼。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大殿明间与左右梢间设门,作壸门形状。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明间门上挂有「大雄宝殿」匾,此四字中,大者,包含万有;雄者,摄伏群魔;宝者,乃三宝也,皆归此殿传持正法,颂我佛威力,雄镇大千也。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四壁无窗,檐下斗拱五铺作出双抄。瓦当与筒瓦垂直(而不是倾斜面)、滴水用重唇板瓦均是早期做法。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补间铺作的栌斗下施以小驼峰垫拖,是辽代建筑一大特点。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转角铺作。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大殿屋顶的坡度,相当舒缓,完全承袭了承袭唐代遗风。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殿顶鸱吻颇具威势,但这显然不是辽代原件。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独特的脊饰。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大殿明间的殿顶有八角形藻井,内围列有两层斗拱,下层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重拱造,上层为八铺作卷头重拱造,由下而上层层叠收,中央圆形背版绘双龙戏珠,是不可多得的辽代精品。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殿内正面供奉五佛:摩诃毗卢舍那佛居中,两侧分别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庄严世界不空成就佛。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梁思成认为莲座「座后角系方形,前部二角,则向内递手三折。上饰莲瓣、火珠、三角柿蒂及狮首等,手法甚雄健。其三角柿蒂,曾著录营造法式,明以后用着甚稀狮首张口,踞前二足,极似义县广佑寺辽砖塔之雕刻。故此殿中央五佛之座,应俱为辽物。」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他同时认为「座上佛像,虽经后世修补,但其姿容凝重,无板滞之病,衣纹亦极流丽,宜与殿之年代相同,惜后部背光,为明以后所增。」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此外,「中央三如来像之两侧,各有胁侍立像一尊,台前每间又各有一像,立于六角莲座上,俱权衡适度,确系辽塑。」与梁思成先生的看法不同,文物出版社所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殿外标牌都写明殿内佛像皆是金代遗物。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沿东西两壁,各设一长条形矮砖台,高达2.5米的二十四诸天像,分两组立于其上,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形态各异,为善化寺彩塑之精华。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王其钧先生认为这些彩塑「虽经后代重新裝銮并饰以彩绘,但却基本上保持着金代塑品的风格。」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大雄宝殿西侧为坐西向东的普贤阁。阁乃是一座三间见方重檐九脊的辽式楼阁,采用平座暗层做法(即两明层之间有一暗层),尚存唐代楼阁遗风,内置有木梯,可登阁远眺。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1953年修缮时发现「(金)贞元二年(公元1154年)一行造」题记,证明系金代重建。普贤阁结构精巧,形制古朴,比例匀称,乃研究中国辽金建筑的珍贵实物。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阁内塑有普贤菩萨像。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大雄宝殿东侧有做东向西的文殊阁,结构形式与普贤阁相同,民国年间毁于火灾,仅存台基和柱础石。2008年按「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四原」原则复建。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阁内塑有文殊菩萨像。

人间宝刹行:辽金古庙善化寺(下)

注:文中照片均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相关文章: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