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是否還可以購買?

2018年5月,國家正式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份意見中,最大的一個關鍵點就是:

明確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這點對於我們普通人最大的影響就是銀行理財產品。

一、什麼是資產管理業務?什麼是剛性兌付?

資管業務簡單來說就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的金融服務,指的是銀行、證券、期貨、基金等金融投資公司作為資產管理人,根據資產管理合同約定的方式、條件、要求及限制,對客戶資產進行經營運作,為客戶提供金融產品的投資管理服務的行為。資產管理業務中佔比重最大的就是銀行理財產品。

那什麼是剛性兌付呢?剛性兌付,就是產品到期後,管理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產品計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管理公司需要兜底處理。

在資管新規之前,銀行對於自身發行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產品到期如論投資是否盈利,均會全額兌付;甚至的非保本的理財產品,如果只是出現小幅度的虧損,銀行為了聲譽也會進行兜底處理。以往銀監會對於這些是不管的,但是現在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如果銀行(或者其他金融公司)對於自己發行的產品還敢進行兜底處理的話,那麼是嚴重違規行為,會受到處罰。

那是否資管新規落地後,我們就不能在購買理財產品?畢竟銀行不再承諾保本。

二、資管新規之前,理財市場狀況

其實目前我們買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還是和以前的銀行理財產品一樣,只不過對外不能說保本了。我們看一組數據,截至2017 年底,我國非保本產品的存續餘額為22.17 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75.05%;保本產品的存續餘額為7.37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餘額的24.95%。因此在我國發行的產品主體一直都是非保本理財,過去這麼多年,大家有感覺非保本理財就不安全嗎?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是否還可以購買?

2018年第一季度,我國的封閉式非結構性(中低風險)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型產品共有23087款到期,其中公佈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有13908款,公佈的產品中僅有6款未實現預期最高收益率,且整體差額僅有0.1個百分點。

PS:並非說其餘未公佈的產品就是虧損的,在我國發行理財產品的銀行業機構眾多,但是未上市的銀行,是有權不對外公佈信息的。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是否還可以購買?

另外本季度結構性產品(高風險)共1830款,其中公佈了到期收益率的產品有763款,公佈的產品中206款未實現收益區間中間值的產品,比例較高。因為數量眾多,我們不在一一羅列。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是否還可以購買?

三、資管新規下,如何購買理財產品?

銀行的理財產品最重要的是看投資的品種,

這個是最安全的根基;當然相同層級的條件下,不同的銀行理財能力有所區別。

銀行的理財產品按照投資的品種,大致分為以下幾類:債券型理財產品、信託型理財型產品、掛鉤型理財產品以及QDⅡ型理財產品。不同的產品風險不一致,產品中各類資產配置的比例不一樣,風險也不同。一般銀行把理財產品按照風險等級,劃分為R1-R5五個層次: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越高的層次風險性越高大,其中最安全的無疑是R1型,跟貨幣基金基本沒區別。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是否還可以購買?

高風險的產品(比如結構性理財主要投資於匯率、指數、利率、現貨等高風險產品,而低風險產品(比如非結構性產品)主要投資於債券類資產、現金及銀行存款等,全部度完全不是一個層級的產品。

因此,購買理財最重要的是產品的層級,而不是看銀行。

舉個例子:建設銀行的綜合理財能力絕對優於全國大部分的農村商業銀行,但是你買夠一款建行發行的R5級理財產品與一款當地農商行發行的R1級理財產品,肯定是農商行的更安全,這時建行理財能力在怎麼牛都一樣,因為基礎已經決定了一切。

當然,假設你在建行和當地農商行分別購買一款R3級別的理財產品,那麼建行的產品保本及實現預期收益率的概率要大於農商行,這是因為建行的綜合理財能力所決定的,他的平臺、薪水可以比農商行吸引到更高端及優秀層次的人才。

四、購買銀行理財需要注意的事項

1、區分自發與代銷

銀行理財產品通常分為兩種:銀行自有理財產品和代銷產品。銀行自有理財產品,因為有銀行涉及自身聲譽,銀行也較為用心,且投資團隊經驗較豐富,安全性相對較高;銀行的代銷產品,是指銀行通過銀行營業網點或網上銀行等渠道,向客戶銷售合作機構的投資產品。對於代銷產品,銀行不負責管理,只收取代銷的手續費,產品以發行機構自身的信用作保障。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別清楚產品是銀行自有還是代銷,如果是代銷產品,還要搞清楚具體的發行機構。

如何辨別呢?一是查看產品說明書,裡面均會有發行者的具體信息(參與主體,如下圖),二是投登錄“中國理財網”,輸入產品登記編碼,查詢和驗證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是否還可以購買?

2、不盲目追求高利率

如上所述:銀行的理財產品是有分等級的,收益率越高本身就代表了風險度很高,選擇R5和R4的出現虧損的概率遠遠高於R1、R2。而且銀行的飛單及虛假理財也基本是以高息為誘餌。

2015至2017 年,我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的客戶實際年化收益率基本在3.5%-5.0%之間。從2017 年全年來看,平均兌付客戶年化收益率為4.06%。2018年雖然有所上漲,但目前一年期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大部分在5.5%以內。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是否還可以購買?

PS:飛單就是銷售業務員拿到訂單後,不將訂單交由自己公司做,卻將訂單放在別的公司做。就銀行的“飛單”簡單說,就是銀行工作人員利用投資者對銀行的信任,賣不屬於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從中獲得高額的佣金提成。對於客戶來說,資金失去了銀行嚴格風控的保護就很容易“打水漂”。

虛假理財指的是銀行員工私刻銀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財協議,利用銀行工作人員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戶的資金,發行不存在的理財產品。比如去年很火的民生銀行北京航天橋支行機的案例就是這樣。

銀行因理財產品被起訴的,基本都是因為員工的飛單行為或者銷售假理財,那麼如何才能避免上述兩種情況呢?很簡單,兩個方式,杜絕百分百!

1、網銀及手機銀行購買:

使用網上銀行或者手機銀行購買,可以避免銀行員工這個環節,降低被飛單或購買到假理財的可能,如果確實不懂,到櫃面或者理財經理室諮詢後,自己再到銀行官網購買。

2、中國理財網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有設立了一箇中國理財網,你只要在中國理財網輸入完整準確的理財產品登記編碼或產品名稱,就可以查詢到所購買的理財產品是否為銀行發行的正規理財產品,一旦查不到,就是虛假理財或者飛單。

五、總結

一行三會一局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主要是為了在我國資產管理業務快速發展情況下,為了有效防範和控制金融風險,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對於銀行理財的影響來說,其實並不大,大家無需過於擔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