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丨北京四中學生成績爲什麼那麼好?家長都要看下~

揭秘丨北京四中學生成績為什麼那麼好?家長都要看下~

素質教育二十多年,升學率100%,重點大學90%以上,一半考入清華、北大。高考中基礎題不失分,高考複習知識點命中率100%,題型覆蓋率100%,直接命中高考題70%,貼題率90%。高考中分值差異低於100分。

研究北京四中的模式發現自學是解決學習成績問題唯一出路。高考狀元不上輔導班、不請家教,北京四中每週上學五天,下午3:25放學,強迫學生養成自學能力。

1

自學是解決學習成績問題唯一出路。

做個遊戲,家長用筷子喂孩子吃一頓飯,直到他厭煩為止,他要吃鹹的就給他吃淡的,要吃甜的就給他苦的。自學,就是要養成自己吃飯的能力。

2

學習是有規律的思維勞動。

與時間不成比例,例如王渙生,第一個網絡中學生,六年的中學課程有三年在病床上渡過,就這樣一個病魔纏身的中學生,06年高考528分,考入首都師範大學計算機系,可見自學能力的高低很關鍵。

問題:

1)學習方法和基礎知識是造成學習成績差異的根本原因。

2)被動學習是造成學生學習學習效率不高的原因。從初中開始要求每天自學佔40%以上。

3)學習盲目是中游學生最困惑的問題。尖子生與中等生根本差別是什麼呢?基礎不差,主要是學習方法。尖子生就說:“小考之前小玩,大考之前大玩”。中等生考試前搞了考前突擊也沒考第一,原因是學習方法,基礎知識並沒有多大差別。

3

學習方法和基礎知識是成績的構成要素

學習成績下滑後,家長給孩子找個輔導班,短期內學習成績得到改善,實際上只是改善了孩子的基礎知識,而學習方法在輔導班是學不到的。為什麼有些人輕輕鬆鬆就能掌握新知識?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即使在高難度的學習中也能做到遊刃有餘,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

通過學習方法去改善基礎知識

通過研究學生的認知係數,得到認知策略:小學三年級和高二的認知相關係數0.82,初一與高二成績相關係數達0.90。也就是說:學生高二成績在8年前有82%是可以預測的。看的就是學習習慣。一個學生在小學三年級的習慣教育時是否養成學習習慣,在初一方法教育時是否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直接決定高二的學習成績。

還發現,學生的學習成績25%變化有取決於非智力性因素:意志力是否堅定,是否喜歡學習,是否喜歡老師教的課等。

初中學生學習成績下滑原因:動機與興趣

如果孩子表現為:學習不認真,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差、懶惰、貪玩、應付作業,那麼他的學習成績下滑原因就是動機和興趣。動機和興趣的原因輔導班是糾正不了的,只有家長能解決。平時要多注意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積極引導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興趣,讓孩子及時發現新知識帶來的樂趣和好處,從而更好地愛上讀書,愛上學習。

高中學習下滑原因:學習方法和基礎

表現為:學習刻苦,題海戰術,學習力不從心,學習無計劃。有好多高中生,由於初中基礎沒學好,高中想學學不動。

性格與學習成績的關係:

小學時外傾向的孩子成績好,初中生性格影響比較模糊。一般內傾向的男生和外傾向的女生會成為尖子生。

初一年級、高一年級的期末考試成績對中高考成績起決定性作用,初一年級是方法教育的第一步,很關鍵,一定要走好,而性格因素不是直接的。

智力與學習成績的關係:

正常孩子智商是100~115,智商超過130的孩子屬於智力超常的孩子,智商達到160的是天才,那是愛因斯坦,智商低於90的孩子是弱智的孩子。中國智商研究報告顯示:智商低於90和高於130佔所有學生的2%,在一個40人的班級裡按照2%的比例很難找出一個智商低於90或高於130的學生,也就是說全班孩子的智商相同。

你和尖子生有一樣的智商,為什麼學習成績不一樣呢?我們來看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是可以預測的。小學階段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達到0.6~0.7,小學的尖子生是靠智商優先的;到中學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達到0.5,而到大學,智商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只有0.4~0.5。所以我們發現一些天賦不太好的孩子為什麼能成功呢?中國古話講:勤能補拙。他們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的成功。

用四個公式解釋學生學習差異形成規律:

(1)不同的家庭教育產生不同的學習習慣:1997年大連中學生將自己的父母告上法庭,起訴理由是:父母不能輔導他學習,要求通過法律的手段,更換一對父母。

(2)不同的學習習慣產生不同的學習方法:你打算給孩子用補課的方法、題海戰的方法、苦學的方法解決學習成績問題。

(3)不同的學習方法產生不同的基礎知識。

(4)不同的基礎知識決定學習成績。

越小的孩子解決方案越好,如果是高三學生恐怕只有最後一付藥可吃了,就是6個月時間改善基礎知識來提高成績。給高三學生講學習習慣來不及了,講學習方法來不及了,給家長講改進方法也來不及了。

4

教家長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方法

處罰

處罰是什麼意思呢,處罰就是打罵的意思,這招很管用。為什麼這招管用呢?對一個初中的學生說道理,他們比家長說得還深刻,給他們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因為他們都是腦袋管不住手腳的人,只有打罵是最管用的,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古人講,玉不琢,不成器。但家長在處罰時一定要注意五項基本原則,否則就是濫殺無辜了:

(1)處罰是最高級別懲罰,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家長說:“我的孩子已經成了滾刀肉了。”為什麼呢?他的孩子犯了一個很小的錯誤卻一直承受最高級別的刑罰。

(2)處罰的最高境界是愛自己的孩子,要愛自己的孩子,當家長準備動手的時候,要是發現自己孩子已經哭了就不要再打罵了。點到為止,起到威懾力就可以了。

(3)處罰前要讓孩子明白處罰的規矩,當週末家長看見孩子看電視時說:“你,寫作業去。”有很多孩子離開電視機時有兩個問題搞不清楚:第一個是為什麼家長可以看而他不可以看;第二個問題是什麼時候可以看電視。因為你的家裡沒有規矩。

(4)就事論事的原則,犯了錯誤以後要就事論事,不要數罪併罰的原則。

(5)立即處罰的原則,有的母親當孩子犯錯誤後心軟了,總是說:等你爸回來收拾你。

陪讀

緊密式陪讀,適於不自覺的、注意力長度低於10分鐘的初一以下的孩子。方法是孩子做作業,家長坐在孩子同桌,以免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現象。

鬆散式陪讀,注意力相對集中的孩子。方法是,每天晚上孩子寫作業時要求他把門打開,家長把電視機關掉,保持家裡安靜。這扇門必須打開,有的家長說孩子房間的門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都打不開。有的孩子關著門,在自己的房間裡一學就是兩個小時,你相信嗎?可能嗎?一個孩子不良的學習習慣就是在關上門以後形成的。

表揚

表揚對孩子是一種激勵,但要注意不能濫用表揚。舉個例子,一個初一的孩子家長聽完賞識教育以後說:聽了賞識教育,我把我的孩子整整表揚了一年,也沒有把學習表揚上去。所以,表揚只對弱智和小學生適用,對於一個智商正常的初中生,家長濫用表揚的話,他們是很容易看出家長的陰謀詭計的。

監督

監督學習計劃做好以後,家長要陪伴孩子做好監督工作,以前講過堅持21天,就可以使量變到質變,孩子學習不好,習慣沒有形成,第一個放棄的人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家長能堅持21天學生也能堅持21天。

單一的教育方法都會導致學習習慣的失敗,知子者,莫若父也。只有家長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將這四招融匯起來使用,不能只批評不表揚,也不能只表揚不監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