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史上被譽爲世界第1強國的朝代竟兩世而亡,後朝一語道出原因

我國史上被譽為世界第1強國的朝代竟兩世而亡,後朝一語道出原因上篇文章中說到,隋文帝楊堅開創了“世界第一強國”-大隋帝國。不料傳到其二子隋煬帝楊廣手中短短14年(公元604年-公元618年),竟然亡國了(李淵擁立的傀儡隋恭帝楊侑在位的2年,在此忽略不計)。公元618年,楊廣在江都(今揚州市江都區)服毒自盡不成,被叛軍將領令狐行達所殺,年僅50歲。

《慎大覽.察今》言:“察古可以知今”,《舊唐書.魏徵傳》言“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多位歷史學者和愛好者都已經大量分析過隋朝衰亡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點:

1.窮兵黷武、濫用民力:

(1)修建大興城:公元604年,在南漢長安城東南修建新長安城,因隋文帝楊堅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取名大興城,面積84.5平方公里。主要原因是長安城久經戰亂,已殘破不堪。

(2)修建大運河:公元587年至610年,陸續修建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盆地,北抵華北平原,南達太湖流域的隋唐大運河,長達2700餘公里。目的是保證南北水路暢通、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對東南財富的攫取,鞏固國家政權。

(3)修建馳道:馳道是古代皇帝的專用車道,大臣、百姓,甚至皇親國戚都沒有權利走,相當於現在的高速公路。公元607年起,修建了西起內蒙古準格爾旗十二連城,向東延伸直達北京,寬100步、長達三千里的馳道,目的是防範突厥和收復高句麗。

(4)修建洛陽城:從公元605年三月至次年二月,工期僅10個月。遷都洛陽城主要是因為洛陽地形險要,控三河,固四塞,位置適中,便於國家統治。

(5)修建長城:公元581年四月至公元608年七月陸續7次修築長城。

(6)三徵高句麗:公元612至公元614年三次征討高句麗。

這些重大事件導致隋王朝開支巨大。貞觀二年,唐太宗派人去清點隋朝國庫,庫存物資足夠唐朝五六十年使用。隋王朝只存在了37年,也就是說隋王朝一年收上來的稅足夠國家三年的開支,如此重稅使隋朝百姓不堪重負,掙扎在死亡邊緣。不只如此,更重要的是這些重大工程使用了三千多萬人次的勞役,隋煬帝還派出了五萬名彪形大漢手執刑杖作為監工,死亡勞役達數百萬之多,以致民怨四起,起義不斷。我國史上被譽為世界第1強國的朝代竟兩世而亡,後朝一語道出原因

2. 中央集權不夠,支持隋朝建國的關隴集團尾大不掉。

歷代君王沒有一個會坐視地方勢力的強大,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屠殺大批功臣即是如此。隋王朝採取了遷都洛陽城的迴避策略,而沒有采取更加強硬的手段來處理關隴集團,留下後患。

總體來說,基本都認可隋朝兩代皇帝的偉大功績和遠大抱負,問題是太急功近利,致使百姓負擔過重,以至官逼民反。對於國家建設存在的兩條不同道路:一條是富民強國之路(如唐朝),一條是犧牲百姓利益的富國強兵之路(如隋朝);孰優孰劣,一看便知。我國史上被譽為世界第1強國的朝代竟兩世而亡,後朝一語道出原因

反之,唐王朝很好地總結了隋王朝的經驗教訓,開創了大唐盛世,千古傳頌。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三位、著名諫臣魏徵在呈給唐太宗李世民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言: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在《貞觀政要·論政體》也有如下記載:“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幾句話總結出了隋王朝衰亡的原因,民心向背才是導致國家興衰的主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