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你覺得孩子是沉迷手機?他只是不覺得你能教給他什麼

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承認,生活總會誕生新的發展和狀況,生活本身也並不是完全由我們來控制的。

王先生剛過34歲的生日,家庭圓滿,事業也挺成功,只是別人羨慕的生活卻總也伴隨著一些不和諧,這不最近王先生就滿臉愁容。

讓他一籌莫展的還是關於自己的孩子亮亮,前些日子呢,亮亮想要一個手機,做父母的考慮到平時確實陪伴孩子的時間比較短,就應允了。但事情從這裡開始就變得有一些失控了。

本來乖巧聽話的亮亮好像著了魔一樣的,每天只想著手機、只想著遊戲、只想著動畫片。

即便連平時比較寵溺亮亮的王先生夫婦也覺得孩子這樣不好,雖然說了時候了、道理也講了、打也打了、罵了罵了,但還是沒有什麼改變。

是不是看著很眼熟呢?你身邊應該也有不少類似的狀況吧。


心理學:你覺得孩子是沉迷手機?他只是不覺得你能教給他什麼

一、是什麼讓手機如此吸引孩子呢

其實這個問題提出來是比較無趣的,因為不需要我們特別用心就能發現沉迷手機的成年人更多。那麼,我們改變一下,手機為什麼這麼吸引人。這樣問題就明晰和簡單多了。

據不完全統計,在所有使用手機的群體中,每天使用時間超過4個小時的大概有一半以上。在上海打拼的李小姐便是其中之一。而她在形容手機的時候用了這樣一句很有趣的話“我平時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在工作中,如果沒有手機,我就會感覺世界上只有自己,並不是真正的活著,那種感覺太恐怖”。

手機的存在成為了一種自我的延伸,在我們的關注、理解、尊重、陪伴、放鬆、社交、價值感等需求不被滿足的時候,手機提供了滿足這些需要的“便捷渠道”,而這些需要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屬於生存所必須的精神食糧。

所以手機提供了一個捷徑,但也還是映射出我們越來越乾涸蒼白的內在世界。


心理學:你覺得孩子是沉迷手機?他只是不覺得你能教給他什麼

二、孩子玩手機為什麼總是這麼容易刺痛我們的神經

這個問題就有趣了。雖然玩手機的孩子越來越多,但其實玩手機的成年人更多,是什麼特別的原因讓我們忽略成年人這個群體,而選擇在意孩子呢。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代償性行為”,是指在我們自己不能滿足自己的某種欲求或者期望的時候,我們通過其他形式來完成這種滿足。

王先生可以說是從社會底層一步一步打拼出來的,在有了一些成功之後,他愈加註意對子女的愛護,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小時候窮怕了,一條褲子穿了三四年,我不想自己的孩子也成為這樣。

所以他選擇用對孩子越來越好來彌補小時候自己缺失的一些東西。

這種模式也使得我們對後代、後代的成長、後代的教育存在著過度的重視。而這種過度並不是因為這三個方面不重要產生的,而更多的是:我們自己做不到的時候,期待孩子能夠做到,藉以彌補我們內心的缺憾;小時候經歷太多,自己始終難以掙脫過去的負面影響,用孩子的平順來平衡早年的不安;平時生活工作壓力太大,自己不會調節,孩子健康、學習好、聽話成為對我們努力的獎勵。

你應該也能發現吧,周圍存在很多自己玩手機,不讓孩子玩手機的狀況。


心理學:你覺得孩子是沉迷手機?他只是不覺得你能教給他什麼

三、玩手機就一定有害是偏見

從事實角度來說,長時間的玩手機確實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

生理層面來講,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智力、體型、身體素質等;

社會層面來講,會讓孩子逐漸變的孤僻、冷漠、偏執、社交能力變弱等;

心理層面來講,會讓孩子的延時滿足能力變弱、敏感、心理較脆弱、多疑等。

但也如前所說,手機之所以會對我們有比較強的吸引力,是因為我們有太多內在需求沒能得到滿足、我們缺乏足夠的能力來自我滿足、我們沒有相應的時間和空間來調整自我。手機給我們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契合了我們的內心需求,而它能帶來諸多負面影響,是因為我們本身缺乏駕馭手機的能力。


心理學:你覺得孩子是沉迷手機?他只是不覺得你能教給他什麼

四、家長或者說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沉浸在手機、遊戲裡確實並不是一個值得提倡的狀況,但在如何應對上我覺得有幾點是需要探討的。

1.如果增加一些耐心會有改變麼

在很多家庭裡面吃飯是一個難題,因為喂孩子吃飯總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而最終也往往以打罵收場。

同樣的問題在王女士那裡有了不同的解決辦法,她做的其實就是很簡單,飯做好只是喊一下,也不會去喂、不會去想要孩子吃很多,家長吃完之後直接把孩子沒吃的也一併收拾了。剛開始確實會有一些哭鬧,但慢慢的習慣也就養成了。

習慣總會養成,而我們自己首先要面對的是自己想要孩子立刻改變的需求和焦慮,不是麼?


心理學:你覺得孩子是沉迷手機?他只是不覺得你能教給他什麼

2.在什麼條件下孩子可以立刻聽我們的亦或是我們自己能立刻做到呢

我們總以為我們作為孩子的父母長輩,孩子就必須聽我們的,但在我們面對自己的父母的時候,也並沒有絕對的聽。

劉小姐總是很不想談起自己的父母,雖然在外人眼裡她的父母對她一直都非常好,她也一直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父母眼中的驕傲。但她知道那不是真正的她,她只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和要求才那麼做,她已經被父母壓的一點喘息空間都沒有了。

無論在什麼條件下孩子也不可能立刻就做到,包括我們自己。


心理學:你覺得孩子是沉迷手機?他只是不覺得你能教給他什麼

3.除了強制性的措施我們還應該把思路開的更廣闊一些

手機、電子產品作為時代的主流,孩子是不可能不接觸的,但更多的家長採取的是強制性的阻止來處理這種狀況。

強制性太多雖會帶來聽話,但“聽話”更多的是孩子委屈、壓抑自己對家人和環境的屈服,很多時候也會埋藏下怨恨、反抗的種子。

就像小王一樣,他從不會限制自己的孩子玩手機,他會先選擇成為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玩,從手機開始,再到一起運動、一起讀書、一起畫畫。


心理學:你覺得孩子是沉迷手機?他只是不覺得你能教給他什麼

4.孩子不犯錯是否就能一切順利呢

我們把對孩子的愛轉化成這種美好的期望,但生活不可能沒有挫折,即便家長做的再好,孩子也會遇到一些不好的經歷。

在這裡我還是想借用劉小姐的幾句話,“年輕的時候為了滿足父母,我不斷壓抑自己,現在我長大了,雖然我被很多人羨慕,但越長大越不開心,現在我只想要追求真正的自我。通過一些努力我確實成長了,雖然過程有一些艱辛,但現在的我,才真真正正的活著。”

你不能幫他抗所有,但你可以和他共同面對。


心理學:你覺得孩子是沉迷手機?他只是不覺得你能教給他什麼

5.既然做不到完全避免不遇見不好的方面,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我們都說苦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也都瞭解有些東西是我們避免不了、是必然要經歷的。

我比較喜歡小王的做法,他從不談什麼大道理,也從來沒有強制要求過孩子什麼,他只是就那樣陪著孩子,在他覺得孩子需要的時候講了自己的看法和經歷,嘗試著和孩子一起重新學習自己的過往;只是把自己的人生所得貫徹到自己的一切中,去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陪伴的含義並不是我們像個木偶一樣拿著手機看著孩子學習、發呆、自顧自的玩,而是他做什麼,我們積極的參與進去,哪怕是在玩手機,當我們能夠融入這個稚嫩的世界之後,才能在需要的時候給予引導和啟發;這個稚嫩的世界也會因為我們自身的優點,而愈加豐盈。


心理學:你覺得孩子是沉迷手機?他只是不覺得你能教給他什麼

當然,做到這些確實不容易,它需要我們自己首先要能夠處理好自己的問題、能看到積極的方面、能夠“會”玩手機,接著要能夠耐心和走心,才能把這些傳遞給孩子。這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真正的教育,就是做好自己”

但很多時候我們連做好自己都很勉力,孩子只能去沉迷手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