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要了解「黃河文化」具有的包容性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在這個大家庭中,黃河文化、儒家思想深刻的融入到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中。那麼黃河文化是怎樣在包容百家的基礎上得到發展的,這種文化是否建立在一種自信的基礎上?這種自信又和當今社會所崇尚的自信力有怎樣的差別呢?

其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有一種模糊的意識,就是我們的文明就是一個黃河文明,我們的文化就是一個黃河文化,這個當然可能和我們歷代的從傳說時代開始,到後來的封建時代,有明確的史實記載的這些王朝,他們建立在黃河的上中下游有關係,但是也可能和我們典籍的記載有關係,因為我們典籍的傳統大部分涉及到的是黃河流域的文明或者文化。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要了解“黃河文化”具有的包容性

從發源的角度來說,中華文化是一個多元的,但它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

這種特點是從是從開始就具備了。源頭的源是多元,在包容之後就形成了元素的元,多種元素。一說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它的包容性幾乎是在世界上最強的。什麼原因呢?因為只有我們有一點文化的自覺,思考一下,理性的思考一下就會發現。

允許不同於自己文明的存在。允許不同於自己的信仰、愛好的人生活在一起,這是從老祖宗那裡就開始有的。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要了解“黃河文化”具有的包容性

這種是不是還要對自己的文化有一種自信?如果說我缺乏這種自信,我大概不會具有這樣的胸懷。但是這種自信又和當今社會上所流行的自信力我覺得還是有一點差異。這種自信就是我堅守,而不是我自信我比你強。一定你會接受我的,我想中國人不存在這種觀點。

它的包容是一種原始的,樸素的民主的思想,是一種平等的共生的。她和寬容不一樣,寬容是居高臨下的,是有條件的,如果你怎麼做,我就寬容你這叫寬容。包容沒有條件,我想這一點至今中國人在處理國際事務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還是最高的準則。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要了解“黃河文化”具有的包容性

實際上這個也讓我們自己受益不少,這是為什麼呢?就是黃河中上游我們的先民和大自然的關係。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時的人民連今天最起碼的金屬的工具都沒有,耕種土地從出土文物上可以證明,是用石刀、石鐮,這些石頭鑿成的工具。那麼堅硬的土地上面長著草、灌木乃至於喬木,要想開墾出一塊地來種莊稼,需要多少的力量,因此單幹不行。就在人民跨入農業社會的時候還沒有一對一的婚姻,起碼是對偶婚,也就是兩個部落的人,年齡段差不多的男性與女性,互為夫妻。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要了解“黃河文化”具有的包容性

部族或者部落集體來生產集體生產就要求有統一的號令,有協調的動作,而不能正在除草就打起來了,或者因為拌嘴而耽誤生產,人和人的關係要和諧,就是在這裡種下種子。同時人是屬於弱勢大自然屬於強勢,一陣風來就可以把你的莊家摧毀,一陣洪水來連自己住的房子都沒有,在這個時候人們就開始觀察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