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警惕全球加息潮加劇中國債券違約風險

8月2日,英國央行宣佈加息25個基點,美聯儲也在近日表示了9月份加息的預期。同時,印度央行也宣佈了加息的消息。縱觀全球總體金融環境,加息的趨勢似乎難以避免。那麼,在我國當前債券違約潮的整體形勢下,加息趨勢會對此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當前利率環境的變化會導致債券的違約概率發生變化,它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我國當前債券的違約前景。以當前中國的債券市場環境為例,目前到期的債券,其票面利率大約徘徊在6%~ 7%左右,這是在當時發行債券時市場利率環境為4%左右的水平上的。美英加息,中國央行的加息趨勢也會凸顯。對於那些馬上到期的債券,如果企業需要通過融資的方式來進行償還,加息的整體環境勢必會引發借貸、還貸成本上升。而企業則進入了高息償債的惡性循環。

當前債券信用違約風險發生惡化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傳染效應的加劇。截至7月底,2018年上半年的違約債券數量達到了31只,涉及16家企業,總額度超過300億元人民幣。這些數據從另一個側面體現了風險的集中度。違約企業的集中、行業與部門的集中等。風險集中度的特徵很容易誘發傳染性風險,即違約風險從一家企業傳染到相關聯的另一家企業。傳染性風險在同一個行業與部門中,更容易相互傳染誘發。

目前,中國整體經濟環境並不樂觀。一方面,中美貿易戰紛紛攘攘,中國企業面臨極大的出口壓力,經濟增長質量、速度相對也受到負面影響。所謂整體經濟環境,一般來說包含如下幾個維度:市場需求、投資環境、上下游企業等。目前中國國內市場需求可觀,但是國際環境不理想。很多地域都在搞貿易戰,中國企業的出口環境非常差。由於進出口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佔很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響了我國的經濟增長率,同時還是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推動力,產業升級的原動力。出口環境惡化,企業的生產、增長都受到了負面影響。

舉個例子,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的重要地帶,受到貿易戰的影響,一些企業發生了倒閉的現象。更加讓人擔憂的是,這些倒閉的企業有很強的產業、行業集中的特徵。由於上下游的關聯關係,金融違約傳染風險在這裡尤為顯著。

換個角度,從企業的違約率來說(它直接決定了企業債券的違約率),經營受阻,市場需求回落,生產搞不上去,增長率停滯,勢必影響該企業的資產與負債比率。企業的資產與負債比率是計算企業違約率的必要條件。當這個比率回落時,就表明了企業的違約率在上升。企業的違約率決定了債券的違約前景。所以我們說,當前的整體經濟環境,外加企業本身存在的問題,都影響了企業債券的違約信用風險。

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流動性的問題。當前,針對企業債券的流動性較嚴重。銀行縮緊了銀根,針對企業的貸款很難發放。流動性風險可以說是加重了債券違約的局勢,我們稱其為延期效應。企業從銀行借貸來緩解償債壓力的可能性被排除。它後置了企業償債的時間,將整個過程延期了,拉長了信用危機的時間與週期,整體還貸環境無法獲得有效緩解。

回收率是指當債券發生違約的時候,能夠從違約債券中獲得的償付餘額。回收率高,債權人的損失就小;回收率低,債權人的損失就相對高些。回收率直接影響了債權人在貸款、債券發生違約時的損失。一般來說,經濟不景氣的時期,債券的回收率也會降低。當前就是這個情景。這次債券違約潮中,據相關統計,目前中國違約債券的整體回收率大約在42.17%的水平,而其中國企為35.64%,民企為45.63%。這應當是個保守的數字。也就是說,在當下那些違約的債券中,債權人只能獲取一小部分的償付。這個情景並不樂觀。

總之,當下的整體經濟環境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加劇了債券違約的風險與損失。無論是宏觀傳染,還是微觀傳染效應,這些都致使目前的債券違約信用風險擴大。經濟網絡的交織,行業之間的相互關聯,企業之間的緊密上下游關係,都使得債券違約的連鎖反應風險加大,即我們稱呼的傳染風險。人們現在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應對這次違約潮引發的後繼風險,即系統性風險。信用風險本身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生存,在目前狀況下,應對好信用風險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命脈。筆者個人建議,由國家與民間同時切入救助,保護國有資產,保護核心企業,因為這些因素都是我們未來經濟振興的核心動力來源。未雨綢繆,攜手與共,同舟共濟,為應對之道。

(作者系同濟大學副教授)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