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部的珙县境内,曾经生活着一支特立独行的少数民族,焚人

四川南部的珙县境内,曾经生活着一支特立独行的少数民族,焚人​从春秋时期到明代万历年间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他们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耕作、生息、繁衍。

然而,在明神宗万历元年的“焚汉大战”之后,这个部落神秘地销声匿迹,这个在我国四川南部的珙县境内,曾经生活着一支特立独行的少数民族:焚人。

除了高悬在离地百米断壁悬崖上的265具棺材,他们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任何其他信息。

这些高高在上的“焚人悬棺”总重超过千斤,都是用质地坚硬的整木雕凿而成,外形主要有船形和长方形两种。有的选择最为险峻的天然或人工凿成的崖石安放,棺木还裸露在外面;有的在绝壁上凿孔,插入木梁,把棺木架在上面。

悬棺离地面数十米到100多米,在山风中凌空俯视地面,已历经数百年。 然而,纵观所有放置悬棺的地方,上至峰顶、下距空谷,都有数十米到一二百米,而且到处都是异常陡峭的石壁,无路可走。

古人是怎样将这些悬棺放置到悬崖峭壁上去的呢?对此,人们多方猜测,悬棺因此被蒙上了一层异常神秘的色彩。 “栈道论”认为,悬棺是通过修栈道运到悬崖上的洞穴中的。

古人可能就像今天造房子搭架子那样沿着悬崖向上搭,当搭到洞穴口时便可将棺一层层递上来,直至送入洞中,或者由山顶搭栈道向下直至洞口。证据是现在只要乘竹筏沿九曲而游还可以在两岸的岩壁缝隙处看到一些残存的木料,这就是安置船棺后为确保它的安全而将栈道拆除的遗物。

但是,存放船棺的悬崖多是单独成峰的,突兀峭拔,崖壁坚硬,由下而上搭架子能搭到数百米谈何容易,特别是在工程技术还极其落后的古代少数民族地区,这无疑很难实现。 “吊装论”认为悬索下柩可以解决千斤之物如何挂上悬崖的问题。

1973年9月,公安部门曾侦破了一起盗悬棺案。两名盗贼供认,他们买了数百公斤粗铁丝制成软梯,上端紧绑在岩顶的大树根部,一人把风,一人顺梯而下至洞穴,再设法在崖壁上开辟一条栈道,随后盗棺而出。

有些人因此认为,焚人是反其道而行:先找到安葬洞口,在洞口前架设数米长的栈道,棺木在峰顶就地制成,装殓死者后吊坠而下至洞口,再由人推进洞去。 然而,山顶到涧谷一般均有一二百米,鞭长力微,即使百人在峰顶一起用力绞拉辘轳之类的简单机械来吊升岩底的棺木,吊到洞口时也不能放进穴内。

隐身于云雾缭绕的峭壁之上,悬棺充满了永恒的神秘色彩。焚人为何悬棺而葬?刀耕火种的年代如何置棺高岸?焚人是怎样消失的?这些谜题仍有待今人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