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十年,中产阶层的演变和最终结局

框架思维

1、中产阶层的定义与诞生过程

2、中产阶层的现状

3、中产阶层的演变和最终结局

4、破解之道

如果穿越到三十年后,回溯今天中产阶层所发生一切,好像所有事情都有迹可循、顺理成章,但在发生的此时此刻,谁又知道中产阶层将会如何演变,最终结局又会如何呢?

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将来,那么当下就能提前做出布局,规避陷阱,防止滑落阶层。

如果要知道中产阶层将来何去何从,首先就要弄清楚它的定义和诞生过程。

中产阶层的定义,网络上已经有无数的说法,有的说500万净资产以上,有的说至少京沪深三套房一台车。

但是前者过于笼统且通货膨胀令到500万已经不算什么了,每年标准都得往上调;后者标准又过于单一,不能普适全国。

其实,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社会生态充满多样性的国家,中产阶层定义不应该像美国那样采用一刀切的标准,而是应该以地理区域与城市分级进行定义。

中国中产阶层,通俗一点来说,如果一个人在所生活的城市里有三套优质地段的房产,月收入是当地公务员的三倍,那勉强算所在城市的“中产阶层”。

这个定义虽不算太严谨,但至少从资产和现金流收入方面,划出了一定的判断范围且能普适全国。

了解了中产阶层的通俗性定义,我们再来看看它是如何诞生的。

一般而言,人类社会只有在频繁的战争、社会变革、经济爆发的时候,才会带来社会阶层剧烈流动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讲,整个人类社会阶层固化是常态,阶层流动是异态。

未来三十年,中产阶层的演变和最终结局

(以袁绍、袁术兄弟为代表的东汉望族“汝南袁氏”一支,累世传承,名人辈出,号称四世三公,却最终在东汉末年的战争覆灭)

长期平稳的社会才有可能孕育出稳定的阶层,如果三四代人的时间里接连发生战争,政治动乱、瘟疫,那么再好的家业财产也难以保全。唯一可望的就是依靠家风传承,东山再起。

过去那些靠打倒地主迅速蹿升起来的农民,几十年后还是农民,而那些累世传承的“土豪劣绅”在政治风波过后,再次富贵,这就是多代家风传承的价值。

农民终究还是农民,他们之中懂得财富流动的方向和社会底层逻辑的人,少之又少,能够教给后代那就更少了。(喷子别喷,没有贬低农民的意思,现代中国是由农耕国家转型而来,理论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农民的后代)

富贵,富贵,不是富了就会贵的,一个家族要连富三代,才会贵。也就是说连富三代的家族,他们子女一举手一投足,才会有显贵的气质,才会有财富的观念。

暴富的第一代,是没有贵气的,有的是早年贫穷的节俭和狡黠的生存智慧。

阶层的形成,需要三四代人的时间。

但是,目前中国所谓的新兴中产阶层诞生于改革开放,到今天也不过短短几十年,严格来说,不能称之为“中产阶层”,应该称为“中产人群”。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非常剧烈的,发达国家两三百年走过的路,中国只用了三十多年。这短短三十多年,中国依靠乡镇企业、轻工业生产出口创汇,重工业基建、高科技、互联网、第三服务业培养了一大批中产人群。

中国中产阶层大部分财富都沉淀在房产之上,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有稳定的私有财产和生活保障的人,才能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果没有经济基础,谈什么道德呢?饥荒之年,肚子饿的时候,不光盗贼横行,甚至还出现易子而食的悲剧现象。

经济发展了,人们拥有了私产,形成庞大的中产阶层,整个社会自然就会稳定下来。

这个是改革开放的成就之一,中国也因此进入了一个长期、稳定、繁荣的时代。

话说如此,那中国中产阶层生存现状如何呢?

可以说,焦虑与恐惧几乎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在通胀、房产、教育、医疗四条跑道上,亡命狂奔。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种感觉:为什么社会明明在进步,而我自己却变得更穷了?买不起房,也看不起病,还要拼命加班?

通胀时代,一个人单靠工资收入要想跑赢通胀,其实是非常难的。

因为你每年所赚的现金都在以一定的速度贬值,就像一个池子,一边进水,一边漏水,如果漏水的速度大于进水的速度,那么时间长了,池子就会面临枯竭。池子一枯竭,你手里的现金就等于贬值得差不多了。

事实上,过去25年货币发行量增长了61倍,年均增长19.41%,减去真实的财富增长,也就是GDP年均增长率9.87%,最后得到一个数据:约10%。

换言之,货币每年至少以10%的速度贬值,你年头赚了10万,年底它就剩9万的购买力了。所以,现金只有尽快地花出去,最好买房产,才能保证你最大化地使用它。一直把现金存在银行的人,几乎都是被洗劫的命运。

货币每年贬值10%,九年左右,现金购买力差不多缩水一半,所以中产阶层的通胀压力是非常大的。

社会进步了,如果你没有资产,仅靠工资,你反而会变得更穷,你再努力都跑不赢印钞的速度。

一直以来,国人都相信:勤劳致富。这恰恰是中产人群的最大陷阱。越是拼命工作的人,越容易被工作锁死,看不到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错过了楼市上涨的一波波行情。

一个工作仅三五年的年轻人,早买一两套房,升值数百万,无论是卖掉还是将升值部分再抵押套现出来,他都能获得一大笔资金,财富远远超过在公司累死不活干了几十年的老上司。

一个人的财富,是由收入和资产共同决定的,我们从未面临一个如此激变的时代,我们可以翻越财富的高山,我们也可能一不留神跌落悬崖。每一个人的财富都在剧烈着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人与人之间的财富差距就是工资收入差距,但如今人们工资差距其实不大,最大的是房产。

房产已经成为对抗通胀的硬通货,它带来的财富爆发,实在让人无法再继续安安心心地为祖国努力工作50年,于是人们都把工作放在一边,纷纷加入了抢房大军。

瞧,那个抢房的人好像一条狗啊!

对,每个在售楼处声嘶力竭地大喊:“32层顶楼,32层顶楼,我要了!我要了!”的人,那个渴盼、恐惧、焦虑的神情,真的好像一条狗。

深圳购买3000万房产的富豪,只能蹲在售楼部角落等待叫号。

这几天开盘的华润三期,更是只给1天半的时间准备,一大早所有富豪乖乖地在雨中排队…

人的尊严,在抢房大潮面前是不值一提的,为了抢到房,内地城市怀孕的女人,白发的父亲都得加入到摇号之中。

未来三十年,中产阶层的演变和最终结局

中产阶层,在通胀与房产面前,可以说是一地鸡毛。

那么在教育和医疗上呢?

韩寒曾说:通过教育可以大概率改变命运和阶层这个窗口期的时间不会很长,可能也就几代人。

社会学家布迪厄更说过,文凭只是“一个日渐疲软的通货”。

教育改变阶层的作用正在衰减,目前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城市,少有农村贫困家庭。普通人的上升通道正在变窄…

而且,中国所谓中产阶层的教育不过是在学区房的应试教育之外多学了几门钢琴、画画、舞蹈罢了。

无论学得多么出色,本质还是希望进入社会之后等待别人的“挑选”。

孩子的思维不对,学再多东西,都只是一个更好用的工具。

为人父母对子女的最大造福不是让他拼命参加应试竞赛、盲目学习各种技能,而是应该教会他社会的运行逻辑和认知思维。

如果孩子有足够的心智资源,无论他将来人生面临什么挑战,都能找到解决的路径。

我们无法预测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需要什么知识,但我们可以从小就可以教会他胸怀广阔、积极进取,勇于尝试、善于反思、懂得交流合作,这些才是受用一生的素养。

未来三十年,中产阶层的演变和结局

初级中产阶层,基础太弱,极可能因为疾病、意外、理财陷阱、离婚纠纷、家族争斗导致财富逃逸,滑落阶层,几经挣扎之后,难回往日辉煌时光,又不甘心过穷日子,于是破罐破摔,今朝有酒今朝醉,过着自欺欺人的“下流生活”。

别看现在中产阶层闹得欢,如果掉下来,会摔得粉身碎骨。人由富变穷,是最能体会世态炎凉的。

大部分中产阶层财富收入水平将维持不变,一直停留在社会的平均序列。以美国中产为例,1985年美国中产平均年收入2万美元上涨到2013年5.6万美元,增280%,但若加入通货膨胀因素,1985年中产平均年收入达到4.8万美元,也就是说,过去三十年美国中产的收入基本上没太大变化。

而极少数高级中产将会步入资本利得阶层,慢慢从日常劳动中脱离出来,通过资本不断获利,形成了向上循环。

更为悲观的是,整个中产阶层其实是一部权贵精英的提款机。穷人阶层没什么油水可刮,反而还得社会兜底。只有中产阶层才是最好的韭菜。

权贵精英是“劳心者治人”,食物链的上端,无论是医疗、教育、房产,只要权贵精英设置层层路障,就能轻松收割中产。

什么是权力,权力就是:我没有的,我可以通过设置游戏规则拿过来。

目前,学区房划片就是这种演变的前奏,中产阶层在某个片区购买了高额房产(交买路钱)之后享受更好的福利,子女就读优质学校,穷人只能去普通学校。

未来,中国慢慢也会形成类似于美国那种街区分层的社会局面,不同的街区,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配套也不同。

政府通过高额房产交易获得收入,再向穷人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维护社会稳定。因此,未来房地产将会成为中国城市内部财税转移的工具。

破解之道:

中国年轻一代正面临着非连续性增长的陷阱。80后虽然生在互联网时代,却没有多少人赶上互联网红利时代,难以参与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高科技浪潮中,只能眼看着自己离社会主流领域越来越远,干着不咸不淡的传统工作。

这几年,新式企业创始人已经少有蛮勇的文盲了,像“傻子瓜子”年广久这类早已销声匿迹。随着中国产业升级,社会竞争的门槛越来越高,真正有影响力的人绝大部分是学业优秀、家庭背景深厚者,例如李彦宏、马化腾等。

看到的机会太多,但能抓住的机会很少,这就是80后的痛苦。

人的一生,选择的机会非常有限,大多数身处低增长行业的人,终生无缘进入高增长的领域,难道他们一生真的会被锁死在一个地方吗?

这几年,承接大量流动性的金融投资和具有大规模复制的互联网,才是这个时代的高增长的领域。如果你不能从事互联网领域,房产就是你另一个选择。

房产,是普通人的金融牌照,是唯一能够承接货币流动性的工具,也是稳固阶层的手段。

房产还是中国家庭财富的终极配置,无论是谁,只要赚了钱,都会买房。

那些做人工智能、物联网、金融的年轻人,他们赚了钱,肯定也会买房。

你不用懂人工智能,也不用懂物联网。你只要提前把房子买好,将来把房子卖给他们,财富就转移到你手里了。

记住了:如果你知道了财富的流动方向,不要去追赶它,而是在终点等它。

《普通投资者如何从人生第一套房裂变成第六套房》系列文章:

第一篇:《普通投资者如何从人生第一套房裂变成六套房》

(人生第一套房一定要赚钱)

第二篇:

如何开启房产裂变之路,一套变两套,两套变三套

第三篇:普通投资者如何快速筹集资金、破限购

第四篇:笋盘都去哪了?

第五篇:如何防范二手房交易的陷阱

第六篇:不同类型的房产价格上涨的逻辑

迪七篇:一座城市板块轮动规律和投资方法

第七篇:楼市投资中最容易出现的亏损是什么

第八篇:投资什么房子最容易赚钱?

第九篇:不同信贷产品的运用与风险管理

......

进入“楼市团长房产裂变圈”,一年内无限次提问,还有更多小伙伴和干货文章等你。立即扫码加入,开启房产裂变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