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奶和天生體質無關,這6種方法教你走出塞奶

產後3~8天,多數媽媽會感覺到乳房乳汁充盈,因為此時濃稠的初乳變成轉型乳,水分含量增加,較能順暢流出,乳房此時也會有熱、重、硬的感覺,此即所謂的“乳房脹奶”(Fullness),又稱“奶水來了”。

中醫師暨國際認證泌乳顧問陳攸旻表示,脹奶在整個泌乳期都會發生,有時會伴隨硬塊出現,少數媽媽甚至會感到局部疼痛。當寶寶吮吸過乳房或乳汁被移出後,乳房的熱、重、硬感就會逐漸得到緩解。

塞奶和天生體質無關,這6種方法教你走出塞奶

乳腺管阻塞好比哺乳期間乳腺管中出現的小故障,並非先天的體質所造成。乳腺阻塞的評估,需要參考個人的飲食偏好、作息以及情緒的變化等因素。假如攝取高熱量、油膩、重口味的食物,或睡眠不足,出現負面情緒,哺乳姿勢僵硬,身體負荷不當,都可能導致乳房相應的經絡氣血發生阻滯。

職場媽咪不憋奶

從乳房脹奶、乳房腫脹,最後演變為乳腺管阻塞或乳腺炎,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若媽媽能在脹奶時及時移出乳汁,就能預防乳腺管阻塞或乳腺炎的發生。

對剛重返職場的媽媽來說,寶寶不能隨時吸吮,那麼既要維持奶量又要避免乳腺管阻塞,則建議在集乳時間之前,若是乳房出現腫脹感,可徒手擠出少許乳汁直至乳房舒適為止。陳攸旻中醫師強調,為了舒緩乳房腫脹症狀預防阻塞或者發炎,無須拘泥於“定時定量”,只有3~5分鐘也好,擠至乳房感覺舒服即可。

媽媽們儘可能不要憋奶,如同有尿意時就解尿。基於FIL物質的供需平衡特性及保護機制,如果寶寶是少量多餐型的,媽媽若固守“定時定量”的擠奶模式,比較容易讓身體錯過及時移出乳汁的提示,反而可能使泌乳量越來越少。

塞奶和天生體質無關,這6種方法教你走出塞奶

緩解乳腺管阻塞

1移出前端乳汁

輻射狀的乳腺管開口皆位於乳頭,因此若要疏通硬塊,必須先移出硬塊前端的乳汁。如果乳房緊繃腫脹,可先俯身輕輕搖晃乳房,刺激乳頭的催產素反射(噴乳反射),接著先移出乳暈後方區段的乳汁,再沿著乳腺管慢慢靠近硬塊的區段繼續移出,不要直接按壓硬塊,在乳汁移出乳房之前,硬塊是無法通過按壓消失的。

2背部按摩

讓媽媽鬆開內衣,身體前傾使乳房自然下垂,手臂擱在桌上,前額枕在手背上,按摩者以大拇指或手指關節,循著媽媽的脊椎兩側,由頸部到肩胛,做力道適中的小環狀按摩,約3分鐘即可。同時可請媽媽搖晃自己的乳房,或以雙手指腹、木梳沿著腋下往乳頭的方向,輕輕梳理腫脹的組織。

3飲食禁忌

乳房腫熱發炎時,飲食務必清淡,避免辛辣燥熱、高油脂、高熱量的食物,坐月子期間須停服溫補類藥膳。

塞奶和天生體質無關,這6種方法教你走出塞奶

4冷敷

乳房硬塊紅、腫、痛時,不可再熱敷,可用洗淨後冰鎮過的高麗菜葉或馬鈴薯薄片冷敷於患處,因為植物酵素能幫助消腫化瘀。使用時,須避開乳頭,一天兩次,每次15~20分鐘,療程結束後丟棄蔬菜。

5豐滿型媽媽

如果阻塞的乳腺管位於乳房下緣,建議餵奶時在乳房下方墊一塊小毛巾卷支託,提高乳房以改善乳房下緣的引流。

6乳頭水泡

若乳腺管阻塞時,伴隨乳頭出現水泡(小白點),先讓寶寶吮吸通常就能疏通乳腺,若未改善,可試著用橄欖油軟化白點,約5分鐘後再用乾淨紙巾或紗布輕柔擦破白膜,阻塞的乳汁便可順利流出,上述方式若仍未能解決,建議請醫師使用滅菌針頭挑開,切勿自行處置以免造成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