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根本就不存在

簡評: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懶惰根本就不存在。(本文表面講行為心理學實則講教育)金句:以好奇而不是判斷來回應一個人的無效行為,是非常有幫助的。

本文「我」代表原作者 E Price。

自 2012 年來,我一直擔任心理學教授,在過去的六年中我目睹了所有年齡段的學生各種拖延行為。他們拖論文,推答辯、錯過任務、讓自己的時間表混亂。我看到過很有才華的研究生不能及時的提交申請,也見過博士候選人幾個月或者幾年去修改一篇論文的草稿;我曾有個學生連續兩年修一門課程卻從沒有交過一次作業。

我不認為懶惰有錯。

永遠都不這麼認為。

因為,事實上我根本不相信懶惰的存在。

···

我是一名社會心理學家,所以我主要關注驅動人類行為的情景和環境。當你預測或者解釋一個人的行為的時候,看看他的背景和所處的社會環境,通常是更好地參考標準。

所以我每當看到學生沒有完成任務,錯過了最後期限,或者在其他地方拖延的時候我總會思考:這個學生揹負的情境因素是什麼?目前沒有滿足什麼需求?相對於懶惰,我更傾向於思考,他隱匿的行動障礙是什麼。

一定是有障礙的。認識到這些障礙並且承認他們的合理性,才是打破「懶惰」的第一步

···

以好奇而不是判斷來回應一個人的無效行為,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從一位朋友那裡學到了這一點。

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Kimberly Longhofer 總是對殘疾人和流浪者充滿寬容和熱情。他寫過很多文章都非常有啟發性。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 Kim 他的才華,另一部分是 Kim 一直都是殘疾人和流浪漢群體中的一員。

Kim 教會了我,看到流浪漢想買酒或者煙就開始評價他們,這是非常愚蠢的。

當你無家可歸的時候,夜晚很冷,世界不友好,一切都很痛苦。無論你是在橋下,帳篷裡,還是避難所中睡覺,都很難輕鬆入睡。你可能會有傷在身,可能有慢性病,而醫保無法幫助你,你也可能沒有太多能吃的乾淨食物。

那種長期不舒服,過度刺激的情況下,需要一杯飲料或一些香菸讓他們找到活下去的意義。正如 Kim 對我解釋的那樣,如果你在冰冷的寒夜中,喝點酒是暖身和入睡的唯一途徑。如果你營養不良,吸菸是唯一可以對抗飢餓感的東西。

懶惰根本就不存在

Kim 關於流浪者的書

但人們很少如此看待流浪者。他們會用各種上帝視角,站在道德高地來評判。也許是為了安慰自己,許多人都覺得,無家可歸的人應該承擔他們的惡行,他們酗酒吸菸,罪有應得,但是卻不去看這些人的情境因素。

當你還沒有理解別人的背景,就通過感覺來評判他們,你可能因為自己的一些煩惱或者痛苦,就很容易對其他人的行為施加一個抽象的、僵硬的聯想。

所有無家可歸的人應該放下酒瓶子開始工作。但你不知道他們大多數人都有心理健康疾病以及身體疾病,但就算如此他們也不斷爭取,希望被當做人類。你不知道他們無法享有一個正常的夜間休息或者數月都沒有乾淨的食物。你覺得他們不抽菸喝酒就可以過上好日子。

如果你覺得一個人的行為沒有意義,很簡單,那是因為你壓根不知道行為的前因後果。我非常感謝 Kim 和他的書教會了我這點。

···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懶惰的具體表現:「拖延」。

人們總在責怪「拖延」這個行為,放下工作確實看起來挺懶的。如果有人做事老是拖,會被其他人認為是「懶惰」的象徵。你應該怎麼樣做,但是你沒有,這就不道德了?這就意味著你意志力薄弱,沒有動力,懶惰,不是麼?

實際上,幾十年來,心理學和行為學家們已經找到了拖延的誘因,真不是因為懶惰。當人們對某事很在意,但是在開始的時候啟動困難,可能是因為:

  • 他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而產生焦慮對自己的第一步感到困惑和混亂任務有意義,個人會關注如何做好

當你因擔心失敗而癱瘓,或者不知道如何開始一項大規模、複雜的項目是,就很難完成任務。它與慾望、動機或者道德是否高尚無關。拖延者會獨自低效工作好幾個小時,可以坐在空白的 Word 前不做任何事並且折磨自己,他們可以一次又一次把罪惡感堆積,這些事情並不能讓任務更容易。事實上他們非常渴望完成眼前這個該死的、複雜的任務,並接受新的挑戰。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經歷,你可以試試離開計算機/書本/ word 文檔並開始一項簡單輕鬆的活動。儘管那些活動可能被其他人說成「懶惰」的事。

然而,治理拖延最難的一點事,他們很難將複雜的任務分解為有序、具體的任務。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在一年時間內完成了自己的論文(從提案到 paper)。我能夠輕鬆完成是因為我知道我必須:

  1. 確定主題論文概述安排定期寫作時間時間表根據之前的時間表,每天寫一小節論文
懶惰根本就不存在

沒人逼我這樣做,沒人逼我遵守日程表。完成這些是與我的分析性、高度集中的工作方式有關。大多數人沒這麼簡單做到。他們需要一個外部約束來保持他們的進度,例如與朋友定期開寫作會議,其他人給的截稿日期等。面對重大的大型任務,需要將其分成小塊並制定時間表,用一些 ToDo List 等工具。

···

我有個學生,她看起來總是極為疲憊,上課總遲到,而且都坐在後排,目光遊離,能夠完成集體大作業,但是班級討論中從不發言。

班級其他學生覺得她很懶惰,冷漠或者不合群。我聽他們說過很多次,言語中都有著恨鐵不成鋼的感覺。

我安排了一節課,討論精神疾病和心理學健康的問題,我和學生們發表了對於精神疾病患者不公待遇的憤慨。抑鬱症被視為「懶惰」,情緒波動是如何操縱的,某些人具有精神疾病但是被他人視為「無能」或者「危險」。

這位安靜的、沉沒的學生熱切的關注著我們的討論,下課後,其他學生離開教室,她找到我,希望能和我聊聊。她最後透露自己有一些精神疾病,並且正在積極努力治療。她忙於各種治療、吃好多藥,要承受這些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有時候她無法離開家或者在在教室呆很久,她不敢告訴其他教授,這就是為什麼她老遲到,總是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她怕別人覺得她是在用疾病給自己找藉口,但是她相信我能理解。

我當然理解,我幫助她合理的安排了課程和治療的時間,幫助她和其他人溝通,我告訴她從來就不曾懶惰。之後,她狀態越來越好,她在初中高中就是非常積極而坦率的課堂參與者,她現在甚至決定和同齡人公開談論她的精神疾病。在課上她積極向我質疑並提出優秀的問題。她與我們分享了大量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心理學現象。當她感覺不好的時候她會告訴我,我讓她今天先別上課。其他教授也理解並且接受她,她的障礙得到承認,在她的社會環境中變得合理,所以她能夠順利走出來。

···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老師向我一樣理解他們。我有一位同事從來就不允許補考和遲到。無論學生髮生了什麼,她從不妥協。她認為,沒有任何障礙是無法克服的。

對我而言,任何教育工作者都會對他們應該服務的人非常敵對,特別讓人氣憤的是,這種敵對關係的制定者正是心理學家們。每當我討論這種敵對關係,教育的不公和無知,我常常淚流滿面。這是許多教育界的普遍態度,但是學生不應該被如此對待。

···

我知道教育工作者沒有被要求,要及時深究學生行為背後的原因。一些大學甚至為自己拒絕接納殘疾或者精神疾病學生而感到自豪,這他媽簡直是傻逼行為[1]!

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我希望喚醒各級教育工作者,如果一個學生正在苦苦掙扎,他可能是因為沒有選擇。他們想要做得更好,他們嘗試做的更好,再具體點,我希望所有人都不要單純的以「懶惰」作為評判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