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中介加价争抢房源,我们会不会“买不起房”又“租不起房”……

日前,北京某区一房主发消息称,自家120平方米的房子,预期租价7500元/月,到中介厂商询价时,房源却受到争抢,最终租金定价10800元/月。

租房市场仿佛变了天,与以往拼命向房东压价的做法不同,如今的房地产中介为了获得房源甚至不惜大幅提价,即使与竞争对手争得头破血流也要拿下房源。

观点|中介加价争抢房源,我们会不会“买不起房”又“租不起房”……

出现以上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差异人口流动性,加上毕业季、春节等时间性因素,租房需求在总体不断增长的同时呈现出阶段性猛增的特点。另一方面,房地产阶段性调控初具成效,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存量时代,而对房地产乱象的整顿使得合法房源进一步减少,加之二手房市场活跃不断吸走流量,更加使得租赁市场房源重金难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商品呈现出的自然是高价状态。

房源少、房价高,背后也就意味着高利润,当行业存在利润,就会不断有企业进出,那么市场就不会实现动态平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目前各房地产商纷纷开始转型升级,转向自持性商品房的开发,走“开发+经营”的道路。

苏宁、京东、支付宝等各大电商纷纷进入中介市场的背后原因也莫过于此。对于大部分房地产企业而言,很少有企业能如万达一样将其自持性房地产用于商业经营,大部分企业自持性商品房今后的方向将是

长租市场。在当前这个阶段,转身做“房东”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是一种相对“低风险+高利润”的投资组合。

从当前的政策趋势来看,自持性商品房的投资也正处于政策红利期,其土地成本较低,并且国有企业也正在积极地发挥头雁的作用。有关资料显示,杭州市的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杭州市钱江新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这两家国企已经积极地参与到了租赁公寓试点。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于长租住房类的房地产长效机制或将一定程度带动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目前我国以住房租赁为底层资产的证券化产品主要有两种,分别为REITs及CMBS。所谓房地产证券化,即以房地产为债券标的,以信托或抵押的方式,最终组成资产组合,以股票或债权的形式发行入市。

房地产证券化对于当今房地产市场而言颇具现实意义。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讲,以现有房屋地产抵押或信托进行投融资能有效地减少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风险,提高银行的资本利用率

。对投资者来讲,房地产证券组合为其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并且其具有较高的现金回报、市场价值稳定,是一种可以有效分散风险的高回报投资组合。

但不论从政策层面来讲,还是从房地产市场现状来看,房租价格在未来都是呈上升趋势的。

在住房需求不断增加的状况下,目前杭州、厦门、福州等地已经相继出台相关租赁新规向其“示好”,且这个趋势正在扩散,租赁市场正在迎来政策红利期。同时,房地产市场投资销售模式的利润空间正在缩小,而投资经营的模式正在焕发新的发展生机。

不过,我们应当同时看到,虽然房地产租赁行业是朝阳产业,高增长象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如今租金过快的上涨已经完全淹没了租房对购房的经济替代意义,这与保障民生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根据以上数据,且不论中介的利润空间,仅10800元/月的租金就够在三四线城市购买一平方米的房子了,租住两年的费用已经与100平方米首付费用齐肩。

观点|中介加价争抢房源,我们会不会“买不起房”又“租不起房”……

这个隐忧告诉我们,作为朝阳产业,租赁市场的发展前景我们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必须要正根基才能获得长久健康的发展,最为核心的问题在于,需要未雨绸缪,防止从现在的“买不起房”到将来的“租不起房”

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盘活存量,优化房源供给结构,同时广开渠道,增加信息透明度,防止租价过高,偏离正常值,损害整个租客的权益和整个市场的发展。

其次,应培育新生市场主体,创新经营模式比如采用托管,同时加紧对市场行为的规范管理,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廓清市场发展风气,为长久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行业环境。

最后,应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建立起租赁市场的保障机制,形成多层次的供给机制。同时增加政策扶持力度,为其发展提供政策红利,以真正地搞活租赁市场,为我国房地产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盘和林是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系地产深度报道专栏作家,本文为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地产深度报道观点)

观点|中介加价争抢房源,我们会不会“买不起房”又“租不起房”……观点|中介加价争抢房源,我们会不会“买不起房”又“租不起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