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十二讲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十二讲

怒而无威者犯

上一句经文,我们讲到了人主失道,后令缪前,导致国家昏乱。令是衔接一个组织心智系统,和动力系统两部分的纽带和血液。如果心智系统紊乱,那么君主发出的号令,也会紊乱,进而造成动力系统,在操作执行层面上的紊乱。

人主的威信,是靠一次次决策英明,领导有方之上的。如果一个组织,屡屡的遭到失败,下面的员工,肯定会怀疑领导的能力。这样领导的威信,就慢慢的瓦解掉了。

就好比一支军队打仗一样,如果一个队伍一直打胜仗,将士们肯定对主帅非常的崇拜。如果一支军队一直打败仗,主帅根本毫无威信可言。他的号令,以后也不会有人会认真的执行。

号令不通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在于上失其位,下逾其节,上下失和,令乃不行。令行不通,怎么办呢?着急,愤怒,对着属下发脾气,认为一切都是属下的问题。属下本来就已经不再尊重他的这位领导,领导这么一发脾气,企图靠暴力来维系已经破产的威权,再强行推行号令。这时候,属下们,就会更加的逾节犯上,来反抗暴力。

好直辱人者殃

下属不听号令,还要逾节犯上,怎么办呢?被冒犯的领导认为,为了维护自己的威权,应该给他们一点教训,便对他进行凌辱和批评教育。

管不好,开始使用强力,强制推行号令,员工抵触,领导认为员工犯上,如果不给他一点颜色看看,以后还怎么继续做领导呢?这就是好直辱人。

而下属面对领导的侮辱,他只会进行同等程度的反击。如果到了这一步,上下不和,就演变成了势同水火。如果君臣之间已经变成了势同水火的关系,这样的国家想不倒霉是很难的。

同理,如果在现实的管理中,领导和员工之间,已经势同水火,这样的团队离不崩瓦解也不远了。而且,员工的报复,也会让整个组织遭到很大的损失。

戮辱所任者危

领导侮辱下属,遭到了下属的反击和报复,这时候他觉得自己的权威更加的没法维护了,怎么办呢?最后的办法,就是杀掉他,来为维护自己的权威,做最后的努力。

对应在现在的社会管理中,如果上下关系闹到这个地步,领导就会直接开除员工了事。

把人才招募过来,使用不好,上下关系崩溃,再把他开除掉,这中间都是无穷的摩擦成本。

这到底是谁的问题呢?如果是员工本身不好,当初为什么不能识人善任,把不合适的人招纳进来呢?如果是贤才,那为什么用不好他呢?可见,要避免出现这种领导失去权威,令行不通,上下不和,以至于恶性循环下去的后果,领导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关键还是在于上不能失其位。

很多组织,通常会陷入这种窘境。职员流动性太大,而且普遍的对领导者心怀不满和怨愤。经常招进来一批人,全部开除掉,然后再重新招人,再开除。这显然就是领导失位所造成的结果。

当然了,也有一些情况是,一个组织的心智系统没问题,而是动力系统,能力不足以胜任,这个时候,更需要领导作出英明的判断,把不合适的人换掉,寻找更加合适的人。作为领导者,既要自知,更要知人。

慢其所敬者凶

君王要把天下管理好,畏民为本,敬贤为德。如果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的侮辱和屠戮贤人和百姓,这个国家是不可能管理的好的。

君主为心,贤人为五脏,百姓则为四肢百骸。心脏发号令给五脏,五脏再发号令给身体,身体再完成要做的事情。如果君主不懂得畏民敬贤,就如同把自己的五脏挖掉,把自己的四肢躯干都砍掉。这样的人,不用说能干什么活了,他马上就会死掉。光剩一个心脏突突突的跳,它什么也做不成,还什么立功立事呢。

人是组织的根本,没有人就没有一切。要利用人,管理人,来立功立事,关键在于如何立法行令,把所有的人组织起来,共同完成功业。如果是管理出了问题,立法设计的不好,法令无法调动臣民,就去通过侮辱和屠戮来维护自己的权威本身,慢据天下,这是本末倒置,失去了立功立事的根本,失去根本的组织,必然会遭致失败。

貌合心离者孤

君主通过历言暴行,用强力可以表面上维护自己的权威,但是大家的心里对他都是不服气的,这便是貌合心离。

君慢贤士,则贤士必慢法。慢法则法令不行。法令不行,则百职皆废。百官职废,则事败。最终忠贞之臣皆走,陷入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境地。

亲谗远忠者亡

有忠贞贤能之臣不能服,不能用。把自己变成一个孤家寡人,接下来可要怎么办呢?对于昏君来说,他不认为是自己的问题,依然觉得自己圣明,很多奸馋小人,便阿谀奉承他,他通过这些阿谀奉承,再维系自我认知巩固自己已经名存实亡的权威。于是,他开始变得亲近奸馋小人,疏远忠贞之臣。

君主昏庸无能,如果能够亲忠臣远奸臣,忠臣一样可以辅佐他,来推行公道公事。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他本来就缺乏足够的心智来推行公道公事,还要亲近小人奸臣,那些奸馋小人,之所以阿谀他,也都是贪图一己之私。君臣两者皆损害公道,则公道必亡。

近色远贤者昏

随着君主的权威越来越低,忠臣之臣不服他,他便亲近任用奸馋小人,等奸臣们也不服他,他就只能依靠仰仗自己的家属来帮他掌权守职了。这样一来就把国事公道,变成了家事私志。

这并不是说,家属不能参与国事。比如当年的商王后妇好,南征北战,为商朝立下赫赫战功。关键在于是不是贤,如果是贤人,不论亲疏,不论男女,都可以举用,这叫举贤不避亲。

而近色远贤,则是另外一回事。国君的职责,在于能够分人,任人,服人和成人。这才是明君。而分守因任的关键,则是在于建设一个领导班子进行分层逐级领导指挥全国人民。这样的事情,只有贤能之人,才能胜任。如果一个君主连选贤任能的能力都不具备,而只任人唯亲,这显然是昏庸无能的表现。

女谒公行者乱

古人喜欢说红颜祸水,并进一步把女人污名化,认为女人本身就不好。实际上这是对男女差别男女分工缺乏常识。

男人是一股强阳之气,主升扬扩张,所以天然的适合职任超越自己一家之上的公道公事。而女人是一股阴柔之气,主沉静收敛,天然的适合职守专心于一家之内的家政家事。男人喜欢把自己的本事往外使,女人的本事,则是喜欢把外面的东西往自己家里面收拾。

正是由于阴阳二气的根本差异,乾坤二道自然不同。男人持国,女人持家,男主外,女主内,这是天性使然。无内则外不可久,无家则国不足以立。可见男人女人,没有谁好谁不好的说法,只是分工不同,都是必不可少的。

有些人喜欢一旦遇到什么事,就说男人这个性别本身不好,或者一旦遇到什么事,就归罪于是女人这个性别本身不好。这显然是思想懒惰,对男女之别男女之分缺乏深度理解所导致的短浅认识。

女谒公行者乱,是说女人干政,按照惯性,她们容易把国家大事,当成自己小家庭的小事来治理和处理。事事以自己的小家庭当成中心,而忽略天下的其他家庭。所以古人把很多男人不顾公道,一心只想着自己的小家庭的营私而废公的行为,称之为奸。

奸是什么呢?指男人干女人干的事。这不是说女人不好,而是说,女人干女人应该干的事,把家庭操持好。男人应该干男人干的事,奉公守职。如果女人干男人干的事,则被人称为巾帼英雄,因为这样的女人,超越了自己一个小家庭的局限,而能为国为民谋福利,人们同样赞颂这样的女性贤人。

可见,问题的核心不是性别,而是公私二道。如果男人营私废公,会被人称为奸人。女人干政,营私废公,被人称为祸水。相反,如果男人奉公守职,会被人称为贤良。女人奉公守职,同样也会被人称颂。

私人以官者浮

设职任官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分民用民,把天下的人都组织起来,来共同完成除害兴利的共同事业。可见,治国本来就是公道,而不是君王一个人,想怎么就怎么样的私人之事。

权源于公道。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如果他手握权柄,不能为天下谋,而认为权可以行私,他就会把权当成是自己的私有之物。以私志设官,这必然的会浮于公道。

凌下取胜者侵

权本生于公道,人君德正,天下皆服。如果人君以私道行公权,臣民不服,他就会想使用法制手段,来威逼人们服从他。用暴力手段制服群下,这便是凌下取胜。

以暴力手段胜民,并非天下正道。如何以暴力手段胜民呢?先命令官吏编制好刑律,然后利用庞大的官僚组织进行大规模的窥视和审查并严加诛杀。这样很容易就能制服老百姓。

然后这样做,虽然能够制服老百姓,但是老百姓对他们的君主,只是怕,而没有任何的亲近感。大家都一想起他们的国君都恨的牙痒痒的。这样的国家,是不可能长久的。这样不道的君主,便是侵主。侵主,侵民之主的意思。

名不胜实者耗

关于怎么治理天下,庄子是这么说的: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第一步,是把治理天下这个总任务,分解细化成需要很多人一起来共同完成的子任务。君主管理群臣,群臣分为各个部门,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事情。最后才传导到普通的负责干活的百姓。这叫分守已明。

第二步,是根据现实情况,把这些经过分解细化的子任务,形成理论,设计好制度,制定好人人可理解可执行的操作规程。以名督实,这叫形名。

第三步,把设计制定好的规程落地执行推进,找到合适的可以胜任这些子任务的人来担任职务。因任设官,这叫因任。

到了这里,还没完,因为会出现两种后续的反馈。一种是规程设计的很好,但是任用的官员素质不高能力不足,没有按照标准完成要求。这就需要返工重新更换相关负责人。还有一种反馈是,规程设计的脱离现实,以至于即便是能力优异的官员,也无法完成任务。这就需要重新制定形名规程。

法家的精髓在哪里呢?就在于因任设官,循名责实。这里的名,在法家的思想里被称作刑名之名,在庄子那里被称为形名之名。这两个叫法意思很相近。

名是怎么来的呢?来自于实。如果名脱离了实,就不具备纲领性和指导性,名不足以指导实,便是名不胜实。名不胜实,就会以名伤实。以名伤实则乱,乱则空耗国力民力。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发生名不胜实的情况,理论不足以指导现实的问题,最大的责任在于君主,因为他是理论的创立者,名教法度的设计者和制定者。这就需要人君重新修名督实。

如果执行上出了问题,管理者不修名,只督实,认为自己的战略没问题,名法设计和制定没问题,所有的问题都是执行者的问题。拒绝反思和督查组织心智系统的问题,而只盯着动力系统找问题。这样是不可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的。所以说,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在复盘,稽核,检查组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察名之失,再察实之失。这样才能做到循名责实,使理论和制度更好的指导现实工作。

自厚而薄人者弃

昏主遇到了过错,是略己责人。反过来,如果国家的治理很好,大家一起论功行赏,则会自厚而薄人。认为什么都是自己领导有方的功劳,下面负责执行和推进的人,都没什么功劳。

任何组织,要产生正面的良好优异的成就,都需要三方面的条件。它的心智系统优秀,动力系统优秀,上下两大系统配合协作上面也非常优秀。可见,要论功行赏的话,应该是兼顾三方面,进行全局性的通盘考量。而不是单独强调某一个方面和某一个因素的作用。

略己责人,厚己薄人,赏罚失当,同样都是名实混乱。罚过不当,出了问题连问题的症结都找不到,则不能治人治事。人君赏功不当,问题更严重,真正的贤人君子,很可能会弃他而去。

以过弃功者损

奖善罚恶,罚过赏功,要善恶分明,功过分明。过是过,功是功,一切都应该秉公执法。对于管理者来说,赏罚之术,有三大根本点。

第一,对于喜爱的人,不私赏。对于厌恶的人,不私罚。制定法度,严格按照公法度量功过,这是上主。

第二,对于喜欢的人,就多赏。对于厌恶的人,就多罚。违背大臣意愿,全靠一心独断,来决断度量功过赏罚之度。这是中主。

第三,看到下属喜欢什么,就私自赏给他什么,因为自己厌恶什么,看到别人做了自己厌恶的事,就惩罚他。完全违背公法,以私法取代公法,损正心,任由大臣摆布自己,这种君主是危主。

所以,作为领导者,在赏罚上,不能太格外重赏自己喜爱的人,也不能格外惩罚自己厌恶的人;违背公法,重赏自己喜欢的人,这是失德,违背公法,重罚自己厌恶的人,这是失威。威德皆失,这样的领导者,他的处境就要危险了。

以过弃功,这便是以私法替代公法,该赏不赏,以功抵过,这是超出公法的法度,重罚了自己的臣下。必然会造成德威上的双重损失。

群下外异者沦

群下,指臣民。君主如果一再违背公法,以私法责过赏功,这会让大家都觉得心里不平衡,不服气。这就会让让臣民们,与他们的君主,离心离德。不能同心同德,便是有了外心。有了外心之后,忠信不复存在,进而就产生了异心。

产生了异心之后,就会针锋相对的和君主搞对抗搞破坏。君主让往东,他们就往西,君主让往西,他们就往东。虽然表面上装作顺从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会暗地里,见缝插针的来给他们的领导制造麻烦和损失。

这样的组织,上下之间,还怎么协作?完全没法协作,必然的会走向瘫痪和沦亡。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君主违背公法行私法,赏罚不公所导致的。

既用不任者疏

当年韩信先是投奔的项羽,项羽也知道他的才能,但是却故意的不任用他,好像生怕韩信会立功一样。结果导致韩信转身投奔了刘邦,为刘邦灭项羽,立下了最大功劳。

项羽犯下的错误,就是对贤能之士,既用而不任。贤人投奔明主,都是希望能够明主提供一个平台,好让他们把自己的本领货与帝王家,能够建功立业。而如果招纳了这样的贤能之人,却不给他提供施展本领的空间和平台,这样一定会让他疏远自己,而转投他人,甚至成为自己最可怕的竞争对手。

当年商鞅一开始奉事魏惠王,魏惠王只给了他一个很小的官职,让他空有凌云之志,治世绝学,也难以施展抱负。于是商鞅转投秦国,最终帮助秦国强大了起来,消灭了魏国。

梁山的山大王王伦,接纳了林冲的投奔,却故意晾着他不用,生怕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山大王地位。最后林冲憋了一肚子的窝囊气,手刃王伦。王伦犯的错误,同样也是既用不任者疏。

对于千里马来说,一定要给他提供一个广阔的原野,让他奔跑,施展出来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不能让他像头驴一样,蒙着他的眼睛,关在黑屋子里,随便给一个拉磨的职位糊弄他。作为领导者,千万不能害怕别人立功。

行赏吝色者沮

如果千里马没关住,还是被他冲了出来,立了大功。按照公法,应该论功行赏才对。而在赏功的时候,人主好像看起来非常舍不得给的一脸表情。这会让立了功的人,顿时感到灰心失望。也会让看在眼里的人,都感到失望。以后谁还有动力去立功呢?

先是害怕臣下立功,等立了功了,又舍不得行赏,完全不按照公法行事,这样都会造成管理上的失败。

多许少与者怨

多许少与,这依然是以私法害公法。反之,少许多与,也是以私法害公法。立多少功劳,赏赐多少爵禄,这都是按照公法来度量裁决的。而不能根据人君的私法来随意性的定夺。

以公法行赏,功劳大,赏的多,功劳小,赏的少。臣民们自己心里都会有一杆秤,无论多少,都是按照白纸黑字的功法来定,这样就不会有人抱怨不公。人之所以有怨,皆因为不公而已。不公的根源在哪里呢?在于人君行私法,而悖公法。

人君行私法,尤其是许诺的太多,别人做到了,又不舍得赏赐,这样必然会招致臣下的抱怨。

既迎而拒者乖

平时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别人说客气话,说有空到我家吃饭去。这只是一句客气话而已,如果一旦有人不明就里,真的跑过去做客了,估计主家的脸都能拉一尺长,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不懂事。真弄成这样,大概以后就没法继续做朋友了。

很多君主也会这样,漂亮话说的一堆堆的,一旦臣下要求兑现了,马上就拉下脸来不承认,或者内心里十分的抗拒,都表现在脸上。在臣下看来,这样的假客气假热情的领导者,是不值得事奉的。必然会造成君臣上下之间的隔阂和互相背离。

薄施厚望者不报

人君不依循公法施政,自己先想着钻空子,存在侥幸心理,既不想给人合理的酬劳,又想让人多干活,多立功。那臣下也不傻,怎么可能会拿一点钱,就给君主干很多的活呢。

薄施厚望,在现代的管理者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很多人都想花最少的钱,让员工做最多的事。而员工发现了自己的领导者是这样的人,他们会怎么回报自己的领导呢?他们会想着怎么干最少的活,拿更多的钱。

在管理中,如果连最起码的公道公法和真诚都没有了,上下之间,就变成了一种斗智斗勇的关系。都想多骗取对方更多的利益。这样的组织,想有一番大的作为和成就,是很难的。因为员工不报之以功,大家都散漫废职,企业的前程也就要荒废了。

贵而忘贱者不久

有了君臣上下,就有了尊卑贵贱。君主作为天下至尊至贵,而忘记自己之所以能够尊贵,是因为天下人的拥戴,贵以贱为基。不施爵禄于天下,又希望自己能够千秋万代的尊贵下去。这便是贵而忘贱。

人主吝啬寡恩,贵而忘贱,无异于是自毁根基。所以说,贵而忘贱者不久。很多管理者认为,自己现在功臣名就,大富大贵,于是开始自满自骄,忘记了自己的富贵和功名,都是自己的员工们打拼出来的。如果待员工太薄,自己毁掉了自己的根基,他之前拥有的一切,有一天也会同样再失去。

念旧怨而弃新功者凶

人主如果不讲公道公法,行事以个人喜好为准,他会因为念旧怨,而放弃让臣下立新功。如果以公道公法论,臣下犯了过错,已经进行过处罚,而不该以个人的私志杂入公道,来影响对人才的使用,从而造成人才的浪费。

我们来举个正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新中国成立后,主席把婚姻法看的特别重要,认为人伦纲常是立国的根基。所以他委任王明来起草拟定婚姻法。我们都知道,王明之前在历史上犯过很多严重错误,给党的革命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损失。然而,主席认为他是个人才,不能因为念旧怨,而放弃让王明为新中国立新功。而后来的事实表明,新中国的第一步婚姻法,非常的成功。可见主席谋事断事识人善任,爱才惜才方面是多么的英明。

用人不正者殆

人君以道济天下,万物都由其来经营,天下百姓,都有他来分派职务。如果人君能够选贤论材,而待之以法。任用的都是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则能坐享其成,坐收其福。

如果人君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举用的官员不足以胜任,人君只能忙的焦头烂额来收拾手下的官员们做出的败事烂摊子。本来是官吏事奉人君的,到头来却成了人君在给官吏们奔忙,那么多烂摊子,救也就不过来。这就是用人不正。

是国家缺乏胜任之士吗?并不是。是人君不足以识别这样的贤能之人。而明君则相反,他就知道什么样的职位,应该任用什么样的人,一做就成,自己只管坐享其成就行了。这便是用人得正。

所以说,如果管理者有道,天下的贤材才能被选出来任用到合适的位置上。贤人们得位,则百姓得治。可见,国家治乱的根本,核心还是在于管理者。

强用人者不畜

人君如果不懂得知人善任之道,不知道什么人的人,适合做什么样的事,他就会毫无依据的乱用人。把不适合某些职位的人,强行安排在那个职位上,这便是强用人。

强用人,是用人不正的必然产物。而强用人造成的后果,则是人和职位之间是不匹配不适当的。错用强用人的结果是,万物皆不得其宜,这便是不蓄。这样的用人之法,不仅是对人才和物资的本身的巨大浪费,更是对工作的巨大耽误和损害。

为人择官者乱

我们前面说了,分守先于因任,是先有分守,然后才有因任。如果把这个顺序倒过来,一切都乱套了。

对于管理者来说,应该是先设计好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以及岗位职责,再去根据任务,来选择合适的人完成这样的任务。

而如果因官设任,为人而择官,这就全乱套了。这些基本的原理,都是不可以违背的,顺序也是不可以颠倒的。否则必然会导致管理的失败。

失其所强者弱

君王食于道,贤士食于智,百姓食于力。君王之所以是君王,是因为他能够修道正德,能够道济天下,德畜万物,使万物各得其所宜。其所强者,道也。如果君王失道,他就也不足以称之为君王了。心智上,不过就跟普通人一样,只是徒有圣名罢了。而徒有圣名,而无道术的人,则必然会走向衰弱。

决策于不仁者险

人君先是失去了道德,智不足以治官化民。而他又是天下之主,万化皆出于他一身。这时候,只能希望他有一颗仁心,不要做出不仁不义的决策。如果君王连仁义也失去了,那么天下在这种决策的带领下,就会走向危亡的境地。

阴计外泄者败

阴计,并不是指阴谋诡计,这里是指君王内心的意图。有道之君,立公道设公法治国,而不以私道防人。无道之君,虽然设立了公法,但是却喜欢舍公法而行私法。

这就给奸人们有了可乘之机,奸人们见人主好私,他们也会以援私为公。久而久之,奸心积累的久了,就会犯上侵上,谋逆篡位。人主就会面临杀身之祸。

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根源都在于君德不立,国无常法,君王的妃子们都可以食其意,大臣更是敢于侵其势。大臣利用妃子们窥探君王的意图,妃子们利用大臣的智谋,来谋求权势。等时机成熟了,必然会起兵造反。可见,君王弃公法而行私法,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必然会遭致败亡。

厚敛薄施者凋

调,衰败的意思。国家为什么会衰败呢?君王营私道,而不营公道,所以才会衰败。

王主积于民,霸主积于将战士,衰主积于贵人,亡主积于妇女珠玉,故先王慎其所积。

厚积珠玉妇女,而不施慈惠利福于百姓,是谓厚敛薄施。厚敛薄施者,亡国之主也。故谓,厚敛薄施者调。

战士贫游士富者衰

霸主之积,在于积于将战士。如果君王不积将战士,而是积于游士,也就是很多人君们所谓的贵人们,比如王林南怀瑾之流,很多经济学家们,他们都是游士。

这样的做法,会导致战士贫,而游士富。不积战士,不足以成霸。积游士,靠嘴皮子坑蒙拐骗来辅国,这些不能谋不能任不能战的游士们,却占用损耗了大量的国家资源,这样只会导致国家衰落。

货赂公行者昧

亡主善积货,而亡其道德。失去道德仁义的君主,怎么统治官员呢?他也只好用小恩小惠,来笼络官员们给他效力。这样的君主是极其愚昧的。因为他会造成全国性的群体性贪腐。

以前在首都领导们办公的食堂吃饭,官员都要买饭票的。后来换了领导,开始以小恩小惠来笼络官僚。批准以后大家都可以不买饭票吃饭。这个口子一开就一发而不可收拾,其他的很多货赂公行性质的特权,纷至沓来。很多公事,都可以走后门,都可以用贿赂来解决。结果上行下效导致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开始打白条。很多饭店,很多企业,都被这些可怕的蛀虫们给吃垮了。举国系统性的贪腐从何而来?从亡主货赂公行者而来。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

亡主不积道德,所以智不足以明法度,决善恶。他治国的方式,便是信由着自己的好恶之心来行事。善恶不分,不乐人之善,而好记人之过,必然是一个残暴的人。

主席治国期间,评价其他的同事,即便是犯过错误的,也会说,这个人以前在历史上是有功的,他干过什么什么事。或者说,这个人虽然犯过错误,还是可以挽救的,有挽救的可能就要争取。这是正面的例子。

反面的例子则是,讲到功劳,则这个事是他干的,那个事也是他干的,把别人的善行善功,都偷过来算自己的。别人做过的事,好的一方面,从来不提。而对于得罪过自己的人,则睚眦必报,这个不可以平反,那个也不可以平反,这便是记过不忘。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背善重恶,必暴虐其民。这种人到底有多残暴呢?想必大家都看到了。

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

亡主的选材用人方式,也是非常极端的用人不正。我们前面说,无道之主,只是不得道,所以才会强用人。

而亡主则不然,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奸恶之人,所以他的选人用人方式,就是举奸避贤。他只会任用和他一样奸恶不堪的奸佞之徒。

所以,他所任用的奸人,是决然不可能为国家克己奉公的,而是会和他一样的奸恶无耻,无所不为。而他所欣赏看上的人呢,也都是不堪大用的废材。

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

明主以德牧人。以德牧人,则天下归心,万民拥戴。后其身,反而身先。昏主无德,以刑绳人。以刑绳人,则贤士远避,万民唾弃。欲以暴力胜民,反而招致天怒人怨,人人对他咬牙切齿,一有机会,都恨不得马上弑杀这样的暴君。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

有功必赏,这是正向激励。以实际的表现,昭示群下,只要立功了,肯定有奖赏。这样他们才会积极进取,争着立功。

有功不赏,则是反向激励。如果臣下立了小功,君王不赏功,这无异于是在告诉他们说,立功无赏,大家以后就不要立功了,反正都是徒劳。

举个例子来说,有的家长教孩子,大概是希望太多,不知道大的进步是由通过对小的进步,一步步激励出来的。如果这次多考了十分不鼓励,不夸奖,反倒还说他怎么没有考满分,不要骄傲什么的。这样孩子的内心会非常的失望。进而觉得,即便他后面能考满分,他也不想考。正面的激励,推动正向的累进进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反过来也是一样,在管理的过程中,人总是难免会出现一些无心之失,无心之过。因为一辈子都不犯错的人,是找不到的。领导者懂得赦免一些非原则性的非主观意愿的小过失,并教导其改正,吸取经验和教训,这样对下属的提高和进步是很有帮助的。类似于做习题中,通过对错题的反复练习,反而会印象更深,学习效率更高。

不懂这个道理的管理者,则是反反复复的吹毛求疵,一直揪住别人之前的小错误不放。这样就会造成积怨,导致上下关系破裂。大怨生,则本来能立大功的就会放弃立大功。本来能立小功的,他会放弃立小功。本来不想偷懒的,他现在就想偷懒了,本来不想搞破坏的,他突然就想搞些破坏。

很多家长教育孩子也是这样,明明孩子已经知道错了,也改正了错误。家长依然还是把几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都拿出来说事,来说明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整天这么哇啦哇啦的一番教育下来,孩子就会极其的愤怒,从而对家长产生了很大的怨恨。

这里的赦免小过小怨,不要和赦免罪恶混为一谈。罪是不可以轻易赦免的,因为轻易的赦免犯罪,无异于是在破坏法制,鼓励犯罪。我们这里讲的赦免,只是赦免无心之过,无心之失。

好比说,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这个是可以原谅的,而如果孩子故意杀了一个人,这个则是不能赦免,不能原谅的。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在于不公道。人君舍公道公法,行私道私法,在罚过和赏功上面,因为没有常法作为标准,必然的会造成有失公允的情况发生。

不甘心的人,不服气的人,他们会怎么办呢?他们不再忠信于自己的君主,而是选择背叛自己的君主。重新寻找一个能够主持公道的明主来归附。

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酷,指残忍暴虐到了极点。乱法之主,乱到了极致,公道沦丧到了极致,昏聩到了极点,就是会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赏无功之臣,这会让有功的能臣忠臣愤怒。罚无罪之人,这会让天下所有的无罪之人感到恐惧和愤怒。

天下不能没有公道,就如同天上不能没有太阳。如此无道乱法昏聩之主,让天下失去所有的常法和纲纪,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争大乱。而这样的亡主,也会成为天下大乱的牺牲品。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明君可以修身反德,自带纠错能力,维护国家管理组织的心智系统,不至于紊乱崩溃。

而对于不够英明的人君而言,他没有自我纠错的能力,不能修身反德。所以忠贞之臣的谏言,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因为谏言可以让他改过自新,重新恢复成正常的心智,好继续领导国家。

而谗言则不然,谗言是赞美昏君的错误,鼓励他继续错上加错。如此一来,昏君会从一个错误,走向另一个错误,从小错误,走向更大的大错误。直至让组织的心智系统崩溃死亡。如果国家是一个人的话,就相当于是心死亡。

对于一个能力不那么优秀,不能自带自我纠错能力的君主来说,如果他听馋而美,闻谏而仇,导致心智系统失去了依靠外在智力援助来纠错的通道,这样的君主领导的国家,想不亡是很难的。

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民富则国强,民贫则国残。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大夫,残国亡家藏于箧。箧指收刮民脂民膏积财货珠玉的箱子。

能有其有,是说在民富的情况下,国君自然而然的所收的税赋就高,这一部分便是国君之有。交完税赋之后剩下来的部分,则是民之有。如果国君横征暴敛把这一部分也贪为己有,无异于是杀鸡取卵,涸泽而渔,焚林而畋。等百姓被掠到得一贫如洗了,那么国君也就成了残亡之主。

附《素书》遵义章第五

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怨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韬略全书系列《素书》第十二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