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张良宁肯埋葬《素书》,也不将之传于世?

《素书》自黄石公传于张良,帮助张良成就不朽功业,张良死后,《素书》却不知所踪。

直到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盗墓贼打开张良的坟墓,在玉枕中获得《素书》。八王之乱发生于西晋时期,是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实际上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

言归正传,八王之乱暂且不说了。盗墓者历来为世人所不齿,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素书》的重现天日,还是要感谢这位盗墓贼的。

《素书》,这样一本对人世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趋吉避凶、成就大业的书籍,想来作用非凡,张良却在死后把书随自己埋葬,是不是多少有点“自私”呢?按照常理,张良是不是也应该选择一位传人,把书传下去。个人拙见,张良对刘邦此人是十分佩服的,对汉惠帝刘盈也还算的上有几分佩服,对汉朝的国泰民安也是颇为欣慰的。既然《素书》可助人成就功业,那么一旦张良所托非人,《素书》落在居心叵测的人手中,又必将掀起风雨,民不聊生。我猜张良是出于此种考虑,才选择把书随自己一起下葬的。

张良可能也考虑到书籍的易损性,于是放在了玉枕之中,起到保护作用。但读者一定会问,既然书籍藏于墓室之中,那么他日能够得到此书的必定是盗墓贼,而非像张良这样的可以继承《素书》的将才良材。那么谁又能保证盗墓贼不凭借此书祸乱家国呢。个人拙见,张良一定考虑到了此种情形,也估计到了此书重现天日的时候,说明又逢乱世、到了民不聊生的时候,也需要良材凭借此书拯救了。

《素书》有秘诫:“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个人猜测此秘诫时黄石公的意思,那么黄石公所说的道、神、圣、贤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书中记载:“离有离无之谓道,非有非无之谓神,而有而无之谓圣,无而有之至谓贤。非此四者,虽诵此书,亦不能身行之矣。”翻译过来就是超越有无的就是道,能够将大道运用到“非有非无”的就是神,从有入手,达到无的境界的就是圣,从无开始,达到有的就算是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