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25年時間造7艘萬噸大驅,單艦建造速度卻不亞於055

7月30日下午,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一艘驅逐艦27DDG在日本海洋聯合公司下屬的橫濱磯子工廠下水,這是“8200噸”型驅逐艦的首艦,以舊日本海軍高雄級重巡洋艦3號艦“摩耶”命名,雖然比起上一代的愛宕級驅逐艦有諸多改進,但日本過去25年來建造的7艘萬噸級防空驅逐艦,幾乎都沒脫離當初金剛級劃定的“伯克”改框框。

日本25年時間造7艘萬噸大驅,單艦建造速度卻不亞於055

一改金剛級、愛宕級的全燃動力佈局,“摩耶”號(DDG-179)改用了全燃-電力複合推進系統,的排水量比上一代的愛宕級的滿載排水量更大一些,達到了10250噸,而10年前竣工服役的2艘愛宕級為10000噸整,20年前竣工服役的4艘金剛級其實滿載排水量也達到了9500噸級,因此從金剛號竣工服役的1993年算起,日本一共為海上自衛隊建造了7艘萬噸級防空大驅。

日本25年時間造7艘萬噸大驅,單艦建造速度卻不亞於055

這並不是說明日本引以為傲的造船工業“功力不行”,實際上“摩耶”號的建造速度是相當快的。它在2017年的4月17日開工建造,到今年7月30日下水,僅花了1年多時間在塢內建造,而中國海軍首艘055型驅逐艦是2014年12月在江南長興造船廠開工,2017年的6月28日下水,耗時約2年半,但考慮到塢內週期,兩者建造速度相差不大。

日本25年時間造7艘萬噸大驅,單艦建造速度卻不亞於055

作為一個戰敗國,日本戰後一直對海上自衛隊主戰艦艇數量進行了控制,近些年雖然蠢蠢欲動想要擴軍,但都要通過新的《防衛計劃大綱》或《中期防衛計劃》進行調整,主力戰艦多半情況下都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摩耶”艦和計劃明年下水的28DDG,是為了取代2艘服役已30年的旗風級防空導彈驅逐艦。

日本25年時間造7艘萬噸大驅,單艦建造速度卻不亞於055

圖片:金剛級驅逐艦升級後測試標準SM-3反導導彈

雖然這3型日本的萬噸大驅建造速度都很快,但是整體設計上卻還是小步快跑。8200噸型比起愛宕級引入了CEC協同交戰系統,宙斯盾雷達系統的版本升至基線9C版具備5.1版本的BMD海基反導能力,還在一開始就加裝了SPQ-9B型小型X波段多功能雷達,加強對掠海反艦導彈攔截能力,改裝了17式反艦導彈加強對海打擊能力,但其96單元的MK41垂髮數量,和金剛級、愛宕級完全一致。

日本25年時間造7艘萬噸大驅,單艦建造速度卻不亞於055

圖片:升級後的愛宕號,也加裝了SPQ-9B雷達

因此,摩耶艦在整體設計上基本沿襲了伯克IIA型驅逐艦的設計,日本的3型萬噸級驅逐艦,逃不出美國人的手掌心,在整體設計上、配套的雷達和交戰系統,都高度依賴美國,但與此同時,日本在日向級、出雲級直升機航母,秋月級、朝日級通用驅逐艦上則使用國產的FCS-3“小盾”,甚至早已實現了雙波段雷達的配備,暗藏著獨立自主的潛能。

日本25年時間造7艘萬噸大驅,單艦建造速度卻不亞於055

圖片:朝日號和愛宕級足柄號,朝日級就用日式小盾

日本花了25年造7艘萬噸級大驅,而中國僅1年就已下水4艘055型大驅,日本主戰艦艇建造的產能已落後於中國,但單艦建造的速度、技術含金量和本國技術在通用驅逐艦上的應用還是不容忽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