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姹红河谷|歌声嘹亮唱响多彩红河 乡音回荡传承本土文化

夜幕还没有降临,红河县灯光球场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爱我中华”庆“七一”首届“红河歌手唱红河”演唱大赛决赛以一支家庭乐队的《梯田王国撒玛坝》正式开始。此前,来自县、乡不同单位、不同机构的80多名参赛选手,经过两天的角逐,最终取得前16名的选手进入了今天的决赛。演唱大赛按原生态类和歌曲类分组进行,根据大赛要求,每位参赛选手带来的比赛曲目都是红河县本土歌曲和音乐,有三弦、四弦乐器伴唱,有个人和团队无伴奏清唱,以独特的本土民族歌唱特色,在现场呈现了一幕幕精彩绝伦的表演。

【演唱大赛评委 红河州著名男高音歌唱家 李书文】它各民族的调式和唱法都不一样,但是各民族的调式和唱法都在这里展示了,展示给红河观众,还有全州的观众都能看到这个。/让全州,或者全省、全国都把我们红河这个地方的地区民族很经典的东西推向世界,这是一个很大的亮点。

红河县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世居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勤劳、乐观、开朗的红河各族人民与梯田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到栽秧时节,便在田间地头唱起山歌跳起舞,以此歌颂劳动,祈祷丰收。也就是在这样长期的田间劳作过程中,才能繁衍出如此瑰丽并风格独特的本土文化。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就是其中的经典代表。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演唱方式通常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两种,以开腔用词、主题唱词、帮腔用词三部分构成一个小的基本段落,其音乐形态在歌节结构、调式音列、调式色彩、调式组合和多声部组成等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2006年5月,哈尼族多声部音乐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艺术形式在“红河歌手唱红河”本土歌曲演唱大赛中,得到了每位参赛选手的精彩诠释。

【演唱大赛歌曲类一等奖获得者 王露】通过今天的比赛,我觉得我对于红河本土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那么今后的生活我也会朝着这个方向,更深入去了解红河的文化。

为了能让红河民族本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弘扬,红河县于2015年3月创办了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这是云南省第一所以“保护、传承、开发”哈尼传统文化为办学宗旨,以保护和传承哈尼传统习俗、哈尼多声部、乐作舞、哈尼生产四季调、哈尼民间工艺等哈尼文化精髓为办学思路的民族特色文化学校。哈尼梯田文化传承学校的建立,使得哈尼文化最初的根得到保护与传承;而红河县首届“红河歌手唱红河”演唱大赛的举办,则为哈尼文化的宣传和发扬搭建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

【红河县文化馆馆长 李白章】通过这样的比赛,然后挖掘一些我们红河县的文化现象,把这些文化现象很好地展现给我们民间,也给演唱者和我们的创作者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提供这个平台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现象得到提升和发展/向外界展示红河县丰富的文化现象,结合我们的世界遗产哈尼梯田进行这方面的旅游和文化的融合以后,对外界有一个吸引作用。

“以天为幕唱民歌,以地为台跳乐作”,这是对红河县人民热爱歌唱,热爱跳舞的生动写照。红河人民“开口能唱歌,走路能跳舞”的艺术天赋,为梯田增添了鲜活有力的生命力,塑造了醇情哈尼人的艺术形象,成就了红河县“歌舞之乡”的美称。云上梯田,乡音回荡,歌声唱响,文化弘扬。在红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红河人民的不断努力下,红河民族本土文化的魅力定将大放光彩、名动九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