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补过后,新能源市场依旧乱象丛生

骗补过后,新能源市场依旧乱象丛生

2018年汽车市场的年中大考已经接近尾声,虽然个别车企表现不尽人意,但大多数考生成绩都有所提高。在众多数字之中,新能源汽车的表现无疑再一次吸引了考官们的眼球。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351,888辆,同比增长了120% ,其中纯电动车的销量达到 258,525 辆,占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 73.5%,新能源取代燃油车成为车市增速和增量的趋势越发突出。

骗补过后,新能源市场依旧乱象丛生

新能源汽车正引领汽车产业革命新的革命,在风暴的中心——中国汽车市场,虽然新能源产业正欣欣向荣发展,但依旧暗流涌动。

回顾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2016年,一场震惊全国的骗补风波浮出水面。根据当时的数据,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同比2014年增长了4倍多,其中60%-70%左右是由第四季度达成,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策补贴退坡预期带来的产销提前释放。

骗补过后,新能源市场依旧乱象丛生

虽然国家仅公布了5家重点骗补行为的企业,但涉入其中的不在少数。从2009年到2015年,国家累积安排334.35亿补助资金,调查结果表明涉嫌骗补的金额达92.7073亿元,占补贴总数比为27.7%。在当年,很多品牌都是一夜之间生长起来,有牌无车、有车缺电、标示不符、关联方及经销商闲置、终端用户闲置五类骗补行为随处可见。如今提起骗补,仍是新能源市场挥之不去的阴影。

骗补过后,新能源市场依旧乱象丛生

随着国家加强了监管,骗补行为逐渐销声匿迹。但造车新势力爆发式的涌入,着实让人担心新能源市场会出现怎样的乱子?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新能源市场的乱象依然不少。

造车新势力嗅着资本的味道而疯狂涌入市场是当前最显著的乱象。相关数据表明,中国目前拥有487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其中绝大部分是过去数月内成立的。这些造车新势力中,来自互联网、金融、地产、零部件制造商等各行各业,真正有造车经验或传统车企背景的几乎是凤毛麟角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大多数处在没资质、没工厂、没产品的「三无」状态,尽管偶尔拿出几辆量产车,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宣传铺天盖地,交车遥遥无期。PPT造车仍是新势力的常态,等待投资是这些企业关注的话题。

骗补过后,新能源市场依旧乱象丛生

目前,造车新势力们仍处在一个「烧钱」的阶段,融资是企业生存的关键。虽然处在第一梯队的造车新势力融资规模已经超过百亿,但特斯拉的例子就摆在眼前,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钱够花。因此,「省吃俭用」对于处在创业期的新势力们至关重要。不过造车新势力们却并没有这种意识,一边把造车需要钱挂在嘴边,一边却花钱如流水。斥资千万元只为开场发布会,在市中心的繁华地带建起一座座体验店,造车钱就这样变成了造势钱。

骗补过后,新能源市场依旧乱象丛生

怀着淘金梦的造车新势力疯狂涌入,整个市场的「玩家」也显得良莠不齐。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曾严厉批评:「有些企业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却根本没有实力生产汽车,而是借着‘资质’四处找投资;而很多有能力、想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却得不到生产资质。」

骗补过后,新能源市场依旧乱象丛生

新能源市场意义重大,它关乎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决定未来谁能引领汽车的发展。因此,在这个节点上,这些乱象并不比骗补行为的影响轻,那些以融资维生的造车新势力,势必会造成资源白白浪费。

所幸国家已经对新能源市场开始整治。在新近印发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对纯电动汽车投资,从项目投资人、投资所在地、产品研发能力、生产规模等方面提出了细节性的监管。这无疑从源头增加纯电动车入门难度。

骗补过后,新能源市场依旧乱象丛生

新能源汽车肩负着「节能、环保、技术赶超」的重任,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而市场中的乱象,根本原因是资本盲目入局。在引导市场良性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政策,也需要投资者们擦亮双眼,提高警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