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槍一個?別被抗日神劇騙了,實際情況令人難以接受

抗日戰爭中我軍在人數上雖然優於日軍,但是每次會戰都打的尤為慘烈,為數不多的勝利也都是依靠大量傷亡換來的慘勝,究竟為什麼抗日戰爭會如此艱難呢?除了裝備上差,士兵的軍事素養也是非常重要的,日本為了這場戰爭蓄謀已久,士兵都進行過專業的軍事訓練,而且日軍的教育受教育程度較高學習能力非常強,反觀中國,軍閥混戰多年,老百姓飯都吃不上,大部分人大字不識幾個,很多士兵都是開戰後應徵入伍的,這時候吃開始接觸槍,一個新兵能領到一把槍就不錯了,有的時候可能是幾個人公用一把槍,子彈就更不指望了,一名優秀的老兵可能也就十幾發子彈

一槍一個?別被抗日神劇騙了,實際情況令人難以接受

沒有槍也沒有子彈,一個新兵蛋子哪有機會練就一身好槍法,有的人可能到了戰場上了,一次槍都還沒有開過,而日軍就不一樣了,人家有的是子彈,個個都早就練就了一身好槍法,與抗日神劇裡面,主角光環籠罩的主角,左右開張一槍一個,子彈根本打不完,日本人一個接一個倒下不同,真實的抗日戰場,在早期的會戰裡,日軍的槍法準得令人髮指,往往我軍雖然人數眾多,都是火力上與日軍沒法比,我軍稀爛的槍法與日軍一槍接一槍我軍士兵應聲倒地形成巨大反差,沒多久就被打的四散而逃,日軍人數雖少,但是追著我軍跑的案例可不少

一槍一個?別被抗日神劇騙了,實際情況令人難以接受

士兵作戰能力差的主要體現就是射擊命中率低,這也是這場戰爭會如此艱難的重要原因之一,我軍士兵的射擊命中率固然很低,那麼抗日戰場上,我軍到底需要多少發子彈才能擊斃一名日本士兵呢?我們可以從歷史檔案記載中推算出一個大概

一槍一個?別被抗日神劇騙了,實際情況令人難以接受

抗日戰爭勝利後,時任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稱:抗戰期間,日本陸軍總共傷亡2418528人(其中死亡483708人)、後勤部隊傷亡340000人、空軍傷亡4280人,而根據日本厚生省1956年的調查數據則顯示,從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15日,日軍在中國關內死亡40.46萬人,但是日本的這個死亡數據,並非全然死於戰鬥。日本史學家藤原彰曾參加侵華戰爭,據其親歷及研究,有相當部分日軍死於疾病。他曾引用中國駐屯步兵第三聯隊的作戰日記,對該問題如此說明:“從1944年開始到戰敗回國為止的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期間,聯隊的死亡者人數為1647名,其中作戰死亡者509名,佔31%,作戰受傷死亡者84名,佔5%,戰場患病死者1038名,佔63%,其他(包括意外死亡和死因不明)16名,佔1%。也就是說,戰場患病死者是作戰死亡者的2倍有餘。”所以,若以何應欽所提供的數據為準,則抗戰期間,國軍須消耗600餘顆子彈,方能擊中一名日軍;大約需要3700餘顆子彈,方能殺死一名日軍。而以日本厚生省的數據為準,則大約需要4500顆子彈,方能殺死一名日軍。若考慮到戰死/患病死的比例,殺死一名日軍所消耗的子彈,將上升至12000~14000顆左右。

一槍一個?別被抗日神劇騙了,實際情況令人難以接受

可供對比參考的是:二戰的歐洲戰場上,盟軍斃傷一個敵人平均需要消耗子彈5000發,打死一個敵人平均需要消耗子彈超過10000發。當然,這是一種流行的粗疏的計算,不是一個精確的統計。而且他們之所以會消耗如此多的子彈也與他們彈藥非常充沛有關,而我軍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雖然中國與他們是同盟國,但是國民政府軍委會都不得不抱怨:“中國軍隊自與盟國聯合作戰以來,所得援助之實際數量,幾不足供英美軍一師作戰一星期之用。”事實上,此一時期,同盟國雖然會援助我們武器彈藥,但是中國軍隊的彈藥供給,主要還是依靠自制。具體到步、機槍子彈,1939年生產了約0.88億顆,1940年生產了約1.14億顆,1941年生產了約1.20億顆,1942年生產了約1.40億顆,1943年生產了約1.44億顆,1944年生產了約1.54億顆,雖然我軍生產的子彈看上去數量如此之巨,而且在戰爭爆發前還有非常多的儲備,但其實對如此龐大的抗日戰場而言,是遠遠不夠的,畢竟何應欽曾統計,僅淞滬會戰和武漢會戰,就消耗了機、步槍子彈高達7.2億顆,而這兩次會戰僅僅發生與1938年之前,而這兩次會戰,就已經消耗如此之多的子彈了,所以再往後,這場戰爭能贏下來,實屬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