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氣溫雖然還高,但感覺不一樣:夏、秋交接時,養生保健不斷檔

不知你是否注意過,不像以前那麼潮、悶、溼,能喘得過氣了。但感覺上的輕鬆,不代表這是一個可以放鬆警惕的季節。

立秋

立秋氣溫雖然還高,但感覺不一樣:夏、秋交接時,養生保健不斷檔

燥暑夾雜 須重防病

俗話說:“過立夏,扇子架。過立秋,扇子丟。”

秋天和夏天(溼熱、黏膩)不一樣,溼沒了,所以秋天主要是燥。而且,燥還要分兩種:夏秋交界時,易出現溫燥,意思是又燥又熱,而秋冬相接處是涼燥,是燥和涼。

在立秋和處暑時的燥是溫燥,是和夏季連著的,溫度還沒降下來。 在這個過渡時期,有時會有衝突,比如說溼和燥有衝突,我們從夏季過來,溼還存留在體內,而外面則開始燥了,人體也就會出現各種衝突。

立秋氣溫雖然還高,但感覺不一樣:夏、秋交接時,養生保健不斷檔

這得根據情況,如果有溼的就治溼,有燥的就治燥。如果外面燥,裡面溼,那就得兼顧。治溼可以用薏苡仁、紅小豆煮水,治燥用梨水、酸梅湯等。

有一部分人有伏暑(暑在體內潛伏著),這樣的人腸胃不好。暑必夾溼,秋燥傷肺,一面咳嗽,一面大便溏洩,這得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有時單獨治一個,有時兩者兼顧。

再比如老人,一般陽氣、陰氣都衰弱了,在自然界氣候陰陽轉化的過程當中,身體轉化得不好都容易得病。所以,這個時候老年人更得注意保健。

總之,夏秋交替的時節是應該提高警惕之時!

立秋氣溫雖然還高,但感覺不一樣:夏、秋交接時,養生保健不斷檔

養陰潤燥 保護脾胃

秋天人容易口乾,可以喝點酸梅湯或吃些酸梨、山楂、秋梨膏等。少吃辣的食物,症狀就會減輕很多。

這就是所謂的“酸甘化陰”,可以應對秋燥。

有人問了這個梨怎麼吃呀,是煮著吃還是生著吃?要我說,這得分人。

年輕人吃多點少點都沒關係;

對於老年人來說,梨偏寒涼,腸胃涼的人得注意;偏陽虛的人容易腹瀉,不要吃太多。

還有一種人,平時脾胃虛寒,大便不成形,不能生吃梨,可以煮梨吃,減輕涼性。

梨一般熬的時間比較長,寒性會減小很多, 對腸胃不好的人來說,吃些軟乎、暖乎、爛乎的比較好。

立秋氣溫雖然還高,但感覺不一樣:夏、秋交接時,養生保健不斷檔

如果煮得時間短和生的差不多。此外,梨皮滋陰的效果較強,吃的時候應保留。

還有一種辦法,脾胃虛寒容易肚子疼的人,吃梨的時候可以加點姜。這就好比咱們現在喝的酸辣湯, 酸味養陰,辣味養陽,如果您感覺身上比較幹,腸胃又不好,酸辣湯就正合適。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立秋氣溫雖然還高,但感覺不一樣:夏、秋交接時,養生保健不斷檔

立秋後早餐宜喝粥

立秋後早晨喝碗粥,可防秋涼、秋燥。

推薦:玉米麵紅薯粥

將玉米麵 100 克,先用涼水調成糊狀,待水燒開後放入,然後將切成碎塊的紅薯一併放入,輕輕攪動以防止玉米麵粘在鍋底。熬粥時要用文火,中間可點幾次冷水,玉米麵紅薯粥以不稀不稠為好。

立秋氣溫雖然還高,但感覺不一樣:夏、秋交接時,養生保健不斷檔

立秋過後吃“三瓜”

三瓜分別是冬瓜、苦瓜和絲瓜。

含水量最高的蔬菜——冬瓜

冬瓜,長於夏季卻取名冬瓜,是因為冬瓜成熟之際,表面有一層白粉狀的東西,就好像冬天結的白霜。

冬瓜能養胃生津、利尿行水。肥胖者、維生素C缺乏者、妊娠水腫、腎臟病水腫、腳氣、糖尿病患者尤為適用。

但服滋補藥時不宜食冬瓜。久病不愈者或陰虛火旺、脾胃虛寒及便溏洩瀉者應慎食。

立秋氣溫雖然還高,但感覺不一樣:夏、秋交接時,養生保健不斷檔

蔬菜中的君子——苦瓜

苦瓜,又稱涼瓜,是夏季用來清暑去熱的蔬菜。苦瓜以瓜肉、瓜瓤味苦而得名。苦瓜若與其他食物一起煮、炒,從不會把苦味傳給其他食物,故有“君子菜”的美名。

清熱解暑、清心明目、解疲乏。鮮苦瓜泡茶飲,對中暑發熱有一定療效。據研究,苦瓜能改善體內的脂肪平衡。常吃苦瓜的人不易生火和並可改善糖尿病的症狀。

苦瓜可炒食、煮食或蒸食,如將苦瓜和辣椒同炒,可減輕苦味。

但苦瓜含奎寧,可刺激子宮收縮,引起流產,孕婦不宜食。脾胃虛寒者不宜食。

立秋氣溫雖然還高,但感覺不一樣:夏、秋交接時,養生保健不斷檔

蔬菜中的“美容水”——絲瓜

絲瓜的美容價值早已為人熟知,絲瓜汁甚至被稱為“美人水”。這是因為絲瓜能保護皮膚、消除斑塊,使皮膚潔白、細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容食品。

性味甘平,有清暑涼血、解毒通便、祛風化痰、潤肌美容、通經絡、行血脈、下乳汁等功效。絲瓜炒雞蛋,可用於產後乳汁不通。

絲瓜煮湯食,可用於熱病煩渴。

絲瓜宜現切現做,以免營養成分隨汁液流失,而且在烹調的過程中應注意少加調料,儘量保持清淡,以保留香嫩爽口的特點。

立秋氣溫雖然還高,但感覺不一樣:夏、秋交接時,養生保健不斷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