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戰,強大的北洋水師慘敗,其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中日甲午海戰,強大的北洋水師慘敗,其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李鴻章

北洋水師曾號稱世界第六,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於1888年12月17日在威海劉公島正式成立,1894年甲午海戰全軍覆滅。不是將士無能,官兵們是浴血奮戰,奮力抵抗,最終失敗。主要是技不如人,器不如人。訓練程度,官兵素質,都不高。戰艦已經落後,航速,火炮,彈藥數量都不如日本。戰鬥中,日本艦一艘未沉,有的只是受了點傷,中國艦隊的炮彈落在日艦上,有的它不爆炸,只是鑽了個洞。小口徑的炮彈打在敵艦上,如同彈個腦殼。敵艦損傷很小。而我方被敵方炮火打的損失慘重

中日甲午海戰,強大的北洋水師慘敗,其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翁同龢

究其原因,戰艦老化,未能更新,未能添置新艦。還有彈藥嚴重不足。特別是戰爭開始時的前2年,一艘艦艇未換,老舊不堪維修乏力。戰爭來臨,就措手不及,被動挨打。那麼時任海軍司令的李鴻章不知道嗎?知道,心知肚明。當時李鴻章上奏朝廷,要求批撥銀兩,裝備海軍。卻遭到了時任戶部尚書、掌管財務大臣翁同龢駁回。其理由是,慈禧要修頤和園,財務緊張。另一原因是翁同龢和李鴻章早前就有很深的個人恩怨,早就結下了樑子。翁同龢借這個機會怎肯能放過李鴻章。

中日甲午海戰,強大的北洋水師慘敗,其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甲午海戰圖

李鴻章、翁同龢都是朝廷的重臣,他們的結怨是由於翁同龢的哥哥翁同書,翁家當時勢力鼎盛,父親是兩世帝師,哥哥是安徽巡撫,翁同龢是戶部尚書、財務大臣,掌管大清國錢財的,可謂權傾一時。因為翁同書奉命剿殺捻軍,在處理叛軍苗沛霖不力,其危害比太平軍和捻軍還大。李鴻章協助曾國藩上書彈劾翁同書,可翁家是名門望族,翁父翁心存是帝師。能否奏效,不好說。曾國藩措辭嚴厲,筆鋒如刀。使皇帝和慈禧也無法說清。而這鋒芒犀利、暗藏殺機的奏章正是李鴻章所書。皇帝無奈只好判翁同書斬監候(相當於現在死刑緩期執行)。翁父聞知,氣絕身亡。翁同書上述,皇帝和太后念及翁父之情,決定,免其死刑,發配新疆充軍。父死兄徙,對於翁同龢來說,一個好端端的家卻因李鴻章的一紙彈劾而弄得如此淒涼,仇恨自此種下。

中日甲午海戰,強大的北洋水師慘敗,其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掌管戶部翁同龢因為私人恩怨,跟李鴻章不和

李鴻章監管海軍,深知這幾年海軍建設停止不前,甚至逐漸退化、老化。資金不足,無法更新艦船,無法購買炮彈。當時一個德國海軍顧問曾告知李鴻章可以買德國的炮彈來充實北洋海軍,因沒錢只好作罷。

朝廷每年撥給北洋海軍的五百萬軍費哪兒去了呢? 史載:1891年(光緒十七年)“四月,戶部決定:南北兩洋海軍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暫停兩年,所以銀子解部充餉。”解部充餉的目的,就是修建頤和園。

還有一筆錢,是打著籌集海軍軍費的名義,籌集的260萬兩銀子,以北洋海軍的名義存入天津外資銀行生息。這筆錢不是財政撥款,是地方各省督撫們籌集的來的,但是這筆錢也未能為海軍所用。到了1894年甲午海戰,以慘敗賠款而結束。

中日甲午海戰,強大的北洋水師慘敗,其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北洋海軍敗於經費不足

翁同龢以國家利益和民族命運於不顧,犧牲了多少官兵的生命於不顧,毀掉了多少艦船於不顧,寧可亡國,也要報復,只為了一己個人恩怨,用北洋水師慘敗來想扳倒李鴻章私利,是何等的小人,是多麼的狹隘心胸。恭親王在1898年臨終前,直截了當告誡光緒皇帝,翁同龢是國家的罪人,不可饒恕。後來,翁同龢遭朝廷革職,遣回原籍,交給地方官員,嚴加管束,永世不得翻身敘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