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一种干净的情怀,一种傲娇的气节

梅葆玖︱一种干净的情怀,一种傲娇的气节

梅葆玖︱一种干净的情怀,一种傲娇的气节

梅葆玖︱一种干净的情怀,一种傲娇的气节

一九三四年三月二十九,思南路梅宅。

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婴降生。

这栋西班牙风格的花园寓所,是梅兰芳“蓄胡明志”的地方,它承载着梅派子弟难忘的回忆,承载着梅家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丛花掩映下的一抹欧式风情,永远高贵地停驻在人们的心里。

梅葆玖,出生在母亲卧房的床上,是家中老九,清秀的眉眼像极了他的父亲。除了继承父亲的俊逸精致的容貌,他还继承了父亲优秀的艺术基因。

十岁学艺,与家中其他的孩子相比,小小的梅葆玖表现出了对于京剧表演无比的专注和耐心,他娘胎里便带出一副甜美圆润的嗓音,对唱腔念段有着惊人的天赋和领悟力,这一点也令他的父亲十分自豪。

十岁生日,在上海的黄金大戏院,小梅葆玖唱了一段《三娘教子》,那是他第一次与大人搭班同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功底。

在梅葆玖稚嫩的脸庞上,流露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和稳重,一段风流天成,两句吟哦入戏。

第一次登台扮薛倚哥,开腔一段二簧原板:“有薛倚在学中来把书念,怀抱着圣贤书转回家园……”

六十多年后,当76岁的梅葆玖向人们说起这段往事时,他的吊角眼微微上扬,眼神清亮,仿佛说着一段戏文,说完一段轻轻欠身,像在谢幕——为长长的往事画上一个符号。

梅葆玖︱一种干净的情怀,一种傲娇的气节

梅葆玖︱一种干净的情怀,一种傲娇的气节

父亲梅兰芳有过出访欧洲、美国的经历,他明白,必须让孩子接触开放式的教育,这也是梅派艺术一直以来奉行的理念,只有学贯中西,才能走向世界。

与传统科班的老师傅不同,梅兰芳早早地在他的教授过程中奉行启发式教育,唱错了戏文,梅兰芳也不用家法,不用让孩子顶着水碗罚跪。

他在家中放置一面小镜子,让小梅葆玖日日照着镜子看口型,戏在于敛而不在露,玉蕴珠藏,静水流深,梅兰芳常教导弟子们:即使需要张大嘴巴唱的句子,也只是开内口,要的就是一个温婉清秀的神儿。

在一个采访中,梅葆玖忆起当年:“父亲有111个磕头的弟子,他曾打趣说,要不108将得了。我有26个学生,从1990年台湾的魏海敏第一个入门做磕头弟子,到最近的21岁的郑箫,我能把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戏传下去,这辈子就没白活。”

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谢绝舞台。梅葆玖清楚地记得,1943年,日本方面派人来到梅府,想逼梅兰芳为日军演出。父亲冒着生命危险连打三针伤寒预防针使体温高达39度,以重病为由,坚决拒绝。

为了激励人们的抗日热情,父亲还创作了至今仍长演不衰的梅派爱国主义名剧《抗金兵》和《生死恨》。

在梅葆玖童年时,家里经常高朋满座,戏曲、影视和话剧界的名演员们济济一堂,和梅兰芳交流切磋。在二楼书房‘梅华诗屋’,梅兰芳常常以画会友,包括汤定之、吴湖帆、李拔可、叶恭绰等人,都经常在这个文化沙龙流连,谈艺说文,品茗听琴。

小小的梅葆玖在门口认真听着这些长辈们的谈话,那流动着的闪着光的自由的学术思想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痕迹,也令他在以后的人生中意识到,只有汇集百家精萃,才能将梅派京剧发扬光大。

1944年冬,梅兰芳从收音机内听到日本吃了败仗的消息后,立即画下一幅梅花图,题名为《春消息》,以预胜利快要到来了。”

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后,梅兰芳的挚友们都来到了梅家,梅兰芳在三楼卧室剃去胡子,用一把折扇遮脸缓缓下到二楼,撤去折扇后,家人和朋友们看到一个重新焕发出艺术青春的梅兰芳。

那时的梅葆玖虽年龄尚幼,但他在父亲身上看到了一种宝贵的品质,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梅葆玖︱一种干净的情怀,一种傲娇的气节

1959年演《穆桂英挂帅》,梅葆玖反串穆桂英的儿子杨文广,他的姐姐演穆桂英的女儿。

无数次的排演,梅兰芳就站在台上指导。在“梅兰芳剧团”里,梅葆玖跟随父亲各地演出,跟父亲学习京剧表演,除了收获丰富的演出经验外,他学到更多的,是对民族艺术的矢志不渝。

在追随父亲的日子里,梅葆玖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他开始进行一场伟大的修行,往小了说是传扬梅派艺术,往大处说是将京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令全人类充分认识和了解这种扎根中华的国粹,将神秘的东方文化推向全世界。

从这个角度来看,梅葆玖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他继续着父亲未完成的梦想,令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发展的希望。

在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的时候,梅葆玖也已经80岁了,梅派弟子张馨月说:“作为梅派第三代传人,我们学习梅兰芳的艺术,崇敬梅兰芳的人品,更重要的是感受梅兰芳的精神。只有不断地感悟,才能让梅派长久不衰。”

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称梅兰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中国的鲜明符号,120年的时间里,以梅派子弟为代表的几代京剧人追逐着自己的“中国梦”,从未止息。

在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传统题材为基础创作的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上演。京城版“贵妃”依然由梅派衣钵传人梅葆玖领衔,而原来的老中青三代京剧名家一个都没少。

这部京剧突破了传统,大胆尝试西洋乐器和传统民乐器结合,并改编了故事情节,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古老的京剧艺术需要创新,但无论怎么变,京剧还是姓“京”,梅派还是姓“梅”,前者是文化发展的法则,后者是文化艺术的气节。

梅葆玖认为,《大唐贵妃》从上海走向北京还远远不够,“贵妃”应该向音乐剧《猫》学习,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她无与伦比的魅力。

梅葆玖︱一种干净的情怀,一种傲娇的气节

说到艺术创新,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曾经以吉他伴奏京剧的方式演出,被传统戏迷臭骂。

对于京剧形式创新,尤其是影视作品中的“京剧新唱”,梅葆玖有自己的看法:京剧永远是京剧,谁也不能把京剧扭曲,就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都是经典不变的。

至于影视剧中怎么表现,这都是艺术的自由,雅俗共赏,愿意看哪个就看哪个,没有对错,更没有必要去对比分析。而且这种争论,一千年后还会有。以我个人观点来看,真正的戏迷不会把这些问题拿来和京剧代表的中国文化高度相提并论。

除了筹备巡演,梅葆玖也做了许多官方文化工作,梅派得有传人传下去,因此作为政协委员的他每年都在提振兴京剧的提案,现在看来,文化部门也已经给予了重视,而且完成了不少工作。

梅葆玖常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肯定不能只靠大众文化或者是流行文化,还需要一些有品位的、有文化底蕴的东西。

因为北京的雾霾天气,很多京剧演员嗓子都出了问题,甚至声音都发生了变化。梅葆玖自己也得了呼吸道感染,影响了状态,于是他又针对北京的空气污染,做了一个政协提案,希望能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我们的天空重见蔚蓝。

一个记者曾问他八十高龄还能活跃在舞台上的养生之道,梅葆玖朗然一笑:作为京剧演员,当然要有一定的忌口,辣的、甜的、酸的都不能多吃。京剧艺术家生活清淡,有时要当半个和尚,才能保护声音和保养身体。

所谓养生,不光是锻炼身体、吃好喝好,精神上的修炼才是精髓,京剧演出的核心是忠孝仁义、真善美,京剧就可以帮助人们修炼。

梅先生做了一辈子的戏骨,也成就了一辈子的傲骨,他的戏干干净净,他的人光明磊落,在梅葆玖身上,我们看到一种干净的情怀,一种傲娇的气节。

一个眼神的回波流转,一个转身的腾挪倾移,八十二载悠悠岁月,千万瓯辛酸血泪,一曲轻吟浅唱,吟哦半晌,道不清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收进历史翻开的一页,留给我们无限的沉思和遐想。

京剧艺术是中国文化长河众多分支中的一条溪流,穿过历史的云雾,依旧熠熠生辉,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情,而文化传承却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一个艺术家可以只为了自己,也可以为了众生,因此我们需要在“立功”与“立言”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为艺术的定向流动找到一种不灭的归宿。

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将它代代相传,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将中华文明的种子播撒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背负着天赐的历史使命,传扬经典,开辟时代,我衷心祝愿它能够成为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永恒绝唱。

*作者︱安益阳:90后、在读研究生、青年女作家、编剧,「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

梅葆玖︱一种干净的情怀,一种傲娇的气节

梅葆玖︱一种干净的情怀,一种傲娇的气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