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的兴衰及西迁

乌孙是我国古代的西北民族,曾经长期游牧于河西走廊,后来迁至伊犁河流域立国。东晋十六国时期,乌孙为柔然所逐,南徙帕米尔高原,逐渐消失于历史舞台。西周时期,马孙的先民昆夷原是西戎的一个独立部族,与乌氏(月氏)共同游牧于六盘山区,东与义渠相邻。春秋中期,秦国强大,不断向西北扩张,西戎各部曾经取属于秦国。战国前期,西戌中的义渠部族强盛,自立为王,统辖各部,与秦国日益疏远。战国后期,秦国一再出兵征伐义渠,义渠灭亡,各部分散,其地归秦国所有。秦在西戎故地设立陇西、北地、上郡等三郡。西戎多数四散奔逃,少数成为秦国的民众。昆夷与乌氏即于此时西迁至河西走廊。此后,秦国忙于统一六国,秦朝为时又十分短促。进入楚汉相争,双方忙于交战。汉朝建立后,北方的匈奴坐大,汉朝又忙于北方的战守。

乌孙的兴衰及西迁

汉高祖、文帝、景帝三代,忙于抵御匈奴的入侵,无暇顾及西北诸民族。汉武帝即位后,决心反击匈奴,着意联络与匈奴结怨的西北民族,乌孙始为汉朝所知。秦汉之际长城西北主要有三个强大的民族,它们是匈奴、月氏和乌孙。汉文帝时期,月氏击灭乌孙,不久,匈奴又逐走月氏,于是乌孙和月氏的国境皆归匈奴所有。匈奴冒顿单于将乌孙故地分封给近亲浑邪王,将月氏故地分封给近亲休屠王,大量匈奴部落迁居二地。汉武帝前后派卫青和霍去病出征匈奴,不断取得胜利。匈奴的浑邪王杀死休屠王,率众投归汉朝,河西走廊归属汉朝。汉朝始设武威郡和酒泉郡,继又从武威郡分出张掖郡,酒泉郡分出敦煌郡,是为汉朝的河西四郡。

乌孙的兴衰及西迁

汉文帝即位之后不久,匈奴冒顿单于亲统大军征伐东胡,月氏没有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于是乘机西击匈奴的亲族乌孙,攻杀其王难兜靡,兼并其地。月氏攻灭乌孙的消息使冒顿单于感到震怒,他在征服东胡之后,立即班师西归,并派右贤王率军西征月氏,大获全胜。月氏被匈奴击败后,大部分西逃至伊犁河上游,赶走塞王,征服塞人,在这里重新建国,史称“大月氏”。乌孙与匈奴有着一定的血缘,两国关系比较亲密,所以乌孙被月氏攻灭后,其残余的民众纷纷逃奔匈奴,得到匈奴人的庇护,抱逃匈奴的昆莫则在匈奴单于的爱养下日益长大。

乌孙的兴衰及西迁

军臣单于(公元前160年~前126年在位)率领匈奴大军,西逐大月氏,作为匈奴的附庸,昆莫率领的乌孙兵马也参加了西征,这不仅是附庸应尽的义务,实际上也是昆莫向宿敌进行报复的好机会。战争的结果是,大月氏惨败,国王被杀,军臣单于将其头盖骨制成了饮器。大月氏人西奔,经过大宛国,征服了大夏人,在妫水(阿姆河)以北重建了大月氏国。大月氏故地空虚了,军臣单于统领匈奴大军凯旋东归时,命令昆莫留下部分乌孙军队,暂驻于空虚的大月氏故地。

经历三十余年的经略,乌孙终于成了西域的泱泱大国,其国四周的国界是:东与焉耆国和车师后国接界,今巴音布鲁克草原、准噶尔盆地西部皆归乌孙所有;北至今塔尔巴哈台山和伊犁河中游,与匈奴右部相邻;西至今伊塞克湖以西的楚河上游,与康居交界;南至西南天山山脉,与塔里木盆地诸国和大宛国隔山相望。庭帐(首都)设在今伊塞克湖南岸不远的赤谷城。国中居民除乌孙外,多数为塞人,也有少数大月氏遗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