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國力遠不如曹魏,竟敢發動14次北伐,司馬昭無奈地說了14個字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而曹魏國力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

有關魏、蜀、吳三國的疆土劃分、人口數量和軍隊實力對比,就從公元220年關羽大意失荊州時說起。

曹魏疆土北至遼東,南至漢水,西至甘肅,東至渤海,佔據87郡及十二州: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揚州。國土面積約28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5萬戶,420萬人。可作戰軍隊約80萬左右,被分為三部分:雍涼二州西北軍團、荊襄、中原軍團、中原、揚州東線軍團,騎兵是主力。

蜀漢國力遠不如曹魏,竟敢發動14次北伐,司馬昭無奈地說了14個字

東吳疆土北至漢水,南至越南中部,西至三峽,東至東海,佔據六郡一州:吳郡、會稽、丹陽、豫章、廬陵、廬江、荊州。國土面積16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2萬戶,280萬人。可作戰軍隊約35萬人,分為江東軍團和荊州軍團,但主要以水軍為主。

蜀漢疆土北至漢中,南至雲貴,西至緬甸東部,東至巫峽。國土面積約10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6萬戶,90萬人。可作戰軍隊約為20萬人,步兵是主力。

從三國的疆土劃分、人口數量、軍隊數量上看,曹魏是吳國的2倍,是蜀國的3倍。

蜀漢國力遠不如曹魏,這點是無可爭議的事實。然而自劉備死後,諸葛亮繼承劉備興復漢室的遺志,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曹魏,直到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

蜀漢國力遠不如曹魏,竟敢發動14次北伐,司馬昭無奈地說了14個字

然後諸葛亮的高徒姜維又接著繼承武侯遺志,九次北伐曹魏,進軍中原。

前前後後加起來,蜀漢共發動了14次北伐曹魏的戰爭,雖然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但是卻引發了後人的深思:蜀漢其實是以三分之一的國力去對抗強大的曹魏,靠的是什麼?

說句難聽的話,就是自不量力,以卵擊石。然而諸葛亮作為蜀漢最偉大的政治家,同時也是最充滿智慧的軍事家,他就算再想滅掉曹魏,一統中原,那也不可能一次次地把蜀漢國運押在死亡的賭桌上。

蜀漢國力遠不如曹魏,竟敢發動14次北伐,司馬昭無奈地說了14個字

司馬昭自封為晉王后,下達了一個死命令,同時也說了一句十分經典的話,直接點破其中的奧妙所在。

司馬昭叫來帳下精通兵法、善於排兵佈陣的軍事奇才陳勰,立即委任他為全國軍事總參謀長,並責令他在半年之內破解諸葛亮的“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否則提頭來見。

“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其實就是諸葛亮聞名天下的“八陣圖”,唐代詩人杜甫曾盛讚道:“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司馬昭見陳勰有畏難之意,便長嘆一口氣繼續說道:“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傷我大魏久矣。”

蜀漢國力遠不如曹魏,竟敢發動14次北伐,司馬昭無奈地說了14個字

這“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八個字,可謂是點到問題的關鍵。諸葛亮和高徒姜維面對強大的曹魏,不顧國力對比懸殊,竟敢發動14次北伐,靠的就是此法寶。

諸葛亮創建八陣圖其實是用心良苦,三國之中,蜀漢最弱,諸葛亮豈能不知。

但是要想實現興復漢室,一統華夏的遠大抱負,就必須北伐,而面對強大的曹魏,諸葛亮就得揚長避短,採用正確的戰略和戰術。

諸葛亮深知蜀國地勢不平,只能重點發展步兵,並配合強大的弓弩部隊,以對抗曹魏強大的騎兵部隊。這就是為什蜀漢大軍在祁山以南是連戰連克,而一出祁山以北就連續吃敗仗了。

蜀漢國力遠不如曹魏,竟敢發動14次北伐,司馬昭無奈地說了14個字

所謂蜀軍的長驅直入,遠離成都大本營,造成戰線太長,軍需補給跟不上,最終功敗垂成,只是一部分原因而已。

更主要的原因在於祁山以南地勢凹凸不平,是蜀漢步兵的天下,魏軍不佔優勢,而到了祁山以北,地勢平坦,一馬平川,魏軍的騎兵便能所向披靡了。

為了避免突發狀況發生,諸葛亮的八陣圖就應運而生了。八陣之法一來可阻滯魏國騎兵的高速衝擊,二來可以充分利用陣中的掩體,發揮蜀軍強大弓弩部隊的威力,大面積射殺魏軍。

蜀漢國力遠不如曹魏,竟敢發動14次北伐,司馬昭無奈地說了14個字

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和姜維的九伐中原,就算出了祁山以北,並在軍需補給嚴重不足,且連續吃敗仗的情況下,還能全身而退的奧秘所在。

這也是蜀國伐不成魏、反為所累,魏也不能快速滅蜀的真正原因了,司馬昭那一生無奈的嘆息,也就在於此了。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在《隆中對》中明確提出:先取荊州,再取益州、漢中,成掎角之勢,再北伐中原,則霸業可成。

然而天命不在劉備,關羽大意失荊州,掎角之勢已破,諸葛亮縱使有三頭六臂,經天緯地之才,也無法輔佐劉備實現昔日的夙願了。

蜀漢國力遠不如曹魏,竟敢發動14次北伐,司馬昭無奈地說了14個字

但為了不辜負劉備託孤之重,諸葛亮也只能硬著頭皮,殫精竭慮地扶持後主劉禪,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直到鬥死在五丈原了,實在是可悲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