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會出現下一個平安、招行嗎?|馨金融

粤港澳大湾区会出现下一个平安、招行吗?|馨金融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最響亮的口號,被譽為“衝破思想禁錮的第一聲春雷”。時間關乎流量、效率關乎體驗。那個1982年立在蛇口工業區馬路邊的標語牌,現在用在互聯網時代也絲毫不違和。

——馨金融

洪偌馨/文

1

談及中國的金融科技領域,有四家企業是斷然繞不過去的。

孵化出螞蟻金服的阿里巴巴、打造了FIT(Financial Technology,騰訊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和微眾銀行的騰訊、從保險起家的綜合金融帝國平安集團、以及中國的“零售之王”招商銀行。

不管是從數據體量、用戶規模、科技實力、創新力度、人才儲備、商業成就等任何一個維度來看,這幾家企業都是現今中國金融科技領域最有代表性的企業。

它們從不同的領域切入金融科技領域,抓住了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發展與自身主業融合的契機,實現了一次迭代升級,

有意思的是,除了阿里巴巴(螞蟻金服)其它三家都在深圳。

其實,相比生於互聯網時代的阿里、騰訊,更讓我覺得不易的是平安和招行,它們應該是唯二兩家在這場金融科技浪潮中走出獨特路徑的金融機構。

說到出身,平安和招行有諸多相似之處,同樣誕生於改革先鋒地——蛇口工業區,成立時間僅相差一年(招行成立於1987、平安成立於1988),創始股東里都有招商局等等。

儘管兩家企業後來的發展路徑截然不同,但如果回到最初的起點來看,它們都在一開始便作出了一個“非主流”的選擇:

招行放棄了銀行業倚重的對公業務,另闢蹊徑、全力押注零售。而平安集團更是不安於賺“安穩錢”的商業保險,早早開始了綜合化發展的路徑。

雖然在今時今日來看,它們都收穫了巨大了成功,但放在三十年前,它們的選擇幾乎是“死路一條”。

當時的招行只是偏安深圳蛇口的地方性小銀行,與國有銀行比,招行網點少、規模小;與外資銀行比,招行欠經驗、無品牌,發展零售銀行業務毫無優勢。

而平安呢,證監會首任主席劉鴻儒曾經回憶到第一次去平安,幾百平方米的辦公面積,十幾個員工,因為太小所以印象深刻。1988年,平安的年營收僅418萬元。

誰能想到這兩家一度處於發展劣勢的企業一路逆襲,最終成為世界級的公司。

2

先說招行,單獨看大家可能沒什麼概念,我們可對比“宇宙行”工行來看下。1997年末,招行的借記卡累計髮卡量155萬張,工行是3009萬張,前者為後者的5%;而在資產規模方面,招行為0.13萬億元,工行為4.05萬億元,前者為後者的3%。

截至2017年底,招行的一卡通髮卡量接近1.16億張,信用卡累計髮卡量超過1億張,借記卡佔工商銀行髮卡量的15%,信用卡髮卡量則接近後者的70%(遠超20年前的比例)。

到去年末,招行的資產規模約為工行的24%、網點數量約為工行的11%。其能在資產、品牌、網點遠弱於工行等其它大行的情況下,一路在零售領域開疆闢土並站穩腳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早早便開始了電子化、互聯網化的變革。

上世紀90年代,一賬通、一卡通的相繼問世,讓招行率先實現“一卡通”ATM全國聯網、實現全國POS消費聯網。這一戰對後來確立招商銀行在個人儲蓄業務領域的領先地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00年後,招行一直在推動業務的電子化,被當時的行長馬蔚華總結為“水泥+鼠標”戰略(後來又演變為“水泥+鼠標+拇指”)。到2012年,招行的電子銀行替代率超過90%(同期其它上市銀行平均在70%左右)。

到最近十年,中國銀行業的電子化程度普遍有了很大的提升,對於互聯網技術、業務創新和用戶體驗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招行在這其中依然有著比較明顯的領先優勢。

比如,就近的案例,招行最早推出智能理財產品——摩羯智投,最早在跨境交易中應用區塊鏈技術等。還有稍微往前一些,早在2010年招行就曾推出過一個品牌“i理財”,這是國內最早的網絡直銷銀行。

再說一個細節,在銀行業大量IT技術服務外包的時代,招行很早就在深圳南山建了自己的IT技術中心。所以,別的銀行APP更新從提需求到完成升級到半個月到一個月,招行一週就能完成。

這種對於善用科技、敢於創新的印記在平安身上同樣深刻。

成立第二年,平安便從地區攻向全國,從產險擴展到壽險,而後又拓展至綜合金融領域,成為首批三家試點的綜合金融控股集團之一。三十年後,中國平安市值超過1.1萬億,2017年實現淨利潤999.78億元。在最新的《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中,平安排在第16位。

當2012年,這波金融科技(當時連互聯網金融的說法都還沒有)潮起時,平安也是最早All in的金融機構,除了金融科技領域的陸金所、壹錢包、一賬通等,其它涉及互聯網、新經濟的項目更是不勝枚舉。

粤港澳大湾区会出现下一个平安、招行吗?|馨金融

(在2017年財報中,平安的最新戰略目標已經變為國際領先的科技型金融生活服務集團 )

3

覆盤它們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抓住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機會,順應金融與科技的融合趨勢,成就了今天的招行和平安。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是招行和平安?

當然,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們出生於改革的前沿陣地——深圳。因為工作的原因,我在深圳短居過兩年,切身感受到那裡深入骨髓的創業氛圍、開放包容的政策環境、低調務實的企業文化等等。

另外,對於這些金融機構來說,比鄰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放在二三十年前,內地和香港在金融業上無論是人才、經驗,還是視野、格局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雖然今天的主流語境都在談“東方明珠”的勢微和廣深的崛起,但如果覆盤這些企業的發展歷程,香港還在許多關鍵節點上提供了很多重要資源支持。(現在已經統稱為粵港澳大灣區了)

一個“老招行”曾經跟我聊到,招行的“創新”基因可能要追溯到它的創始股東招商局。在中國金融業剛剛起步發展,各項基礎設施還比較落後的80年代,如果不是有一個包容開明的股東,很多創新和改革都無從談起。

其實,這一點同樣適用於平安,除了業務層面的創新、商業版圖的擴展,平安也是最早進行股權改革,實現員工持股激勵,以及引入外資股東的金融機構。尤其在早期,這些改革都離不開大股東的支持。

成立於1872年的招商局(建國後成為駐港央企)是民族工商業的改革先驅,它創辦過中國近代第一張股票、第一支商船隊、第一家銀行、第一家保險公司,以及獨資開發了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工業區——蛇口工業區。

除了帶來開闊、創新的企業風氣,港深兩地人才的流動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平安、招行,深圳很多企業中都有來自香港的高管。典型如騰訊,現在的總裁劉熾平、副總裁賴智明都是香港人。

當然,一家企業的成長與成功是由很多因素共同早就的,今天篇幅原因就不繼續展開了。

4

如果說互聯網領域的創業的還有杭州灣與之分庭抗禮,那在金融科技領域,粵港澳大灣區有歷史沿革下來的優良傳統,也有人才、政策、市場帶來的創新基因,確實有著別的區域無可比擬的優勢。

而從目前的規劃來看,金融科技也確實成為了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很重要的戰略抓手。

早在今年兩會時,馬化騰就在其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提案中寫到,通過加強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 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推動以“科技+金融”為重點的國際技術創新中心的建立。

“粵港澳地區要建設成世界級的大灣區,需要找到一個發揮支點作用的領域,起到引領、撬動大灣區全局建設的作用。而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深圳是中國“硅谷”,金融科技是一個很有利的突破口。” 賴智明在今天於香港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峰會上表示。

粵港澳大灣區在地面上要讓9+2個城市區域交通更高效,在線上也要提升各個區域間的信息和資本的流通效率。“而金融科技的發展可以有效地打通資金流、人才流、科技流。”賴智明說。

在今天的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論壇上,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就表示,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來說,金融是應用創科產業最重要的落地領域。據她介紹,過去三年間,僅在香港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已有 9.4億美元。

而深圳金融辦主任何曉軍則在會上表示,深圳金融辦已經與香港金管局簽署了一系列備忘錄,將大力支持金融科技企業。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將出現一個世界級的金融科技園區。

如果說平安和招行成為這波金融科技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有一些偶然性,那麼未來,坐擁天時、地利、人和的粵港澳大灣區,會不會成為更多金融科技巨頭落地和生長的土壤?

在這個信息氾濫的時代,你我都該珍惜原創的價值,相信優質內容的力量。

聯繫我們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