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首家「萬元戶」的這些年

河南首家“萬元戶”的這些年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尹小劍張瑩

“萬元戶”一詞源於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第一批“先富起來的人”的標籤。改革開放初期,固始縣農民蔡林義敢想敢幹,年收入突破了萬元,被河南省政府表彰,成為河南首個“萬元戶”。

時光如白駒過隙。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當年的“萬元戶”蔡林義家如今發生了怎樣的發展變遷?7月12日,記者踏上了蔡林義的故鄉——固始縣胡族鋪鎮陳營村,尋訪河南首家“萬元戶”的這些年。

蔡家敢想敢拼靠勤勞致富

河南首家“萬元戶”的這些年

沿著寬闊的水泥路前往陳營村,不時看到“多彩田園”等農業經濟實體,記者驅車一路直達蔡林義家。蔡林義及老伴都已經過世。在“萬元戶”的農家院,在家的只有蔡林義的獨子蔡新禮夫婦倆。

75歲的蔡新禮身體硬朗,性格外向。他對晚輩的發展都很滿意:“大兒子要接我們到城裡住,但我們覺得還是家鄉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陳營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看病有醫保,種地不繳稅,吃著自己種的綠色蔬菜,再加上這裡的空氣質量也好,我們夫婦不想去城裡住。”

回憶當年,蔡新禮仍感榮耀:“1980年,陳營村開始推行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田到戶第一年,我家的糧食就獲得了大豐收。”

“父親受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思想的影響,1981年,靠著賣糧的收入,在房前屋後、責任田四周種了4000多棵樹苗發展林業種植,又承包魚塘養魚,養殖豬、牛、羊、鵝……這還不算,父親還敢想敢幹,磨粉、打油、做掛麵、做豆腐,這些加工業都成了我家當時的營生。”

在蔡林義的帶領下,蔡家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剛推行一年後,收入就超過了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尖子“萬元戶”。

蔡新禮的家,前面是廚房和過堂,穿過過堂是一個小院,正房是大廳,大廳兩邊各有一個房間,兩個房間都裝上了空調。在大廳的牆上貼滿了“萬元戶”蔡林義當年獲得的各種獎狀,掛著的勞動模範勳章,彰顯著蔡家昔日的輝煌。

談及他的三個兒子蔡根芝、蔡龍芝和蔡芳芝,蔡新禮袒露,每個兒子的發展生活境況不一樣,都各有各的思想,對每個人的思想他都認同。

第三代走向城市闖市場

在蔡新禮的眼裡,大兒子蔡根芝在三個兒子中發展得最好。

蔡新禮說,蔡根芝高中畢業後,一直在村裡當民辦教師。20世紀90年代外出務工的人多了起來,看到身邊的朋友和同學都先後走出家門,他也決定出去闖世界。

記者隨後電話採訪到遠在成都的蔡根芝,他說,他先後在北京做過機械加工,在鄭州做過裝修,在海南種過菜,在新疆、甘肅發展……直到2004年,同村的朋友邀他到鄭州,一同在水產市場做調味品,他才最終穩定了下來。

現在,蔡根芝在成都也開了個水產店。提起奮鬥經歷,作為蔡家第三代的頂樑柱,蔡根芝心存感恩:“我要點贊這個新時代,給我們了無限的可能性,經歷了這些年在外打拼,知道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蔡根芝說,還能記得當年爺爺戴著勞模獎章,用政府獎勵的錢買回全村第一輛拖拉機的場景,那時候家裡確實比別人富有,自己心裡有很大的優越感。

蔡根芝特意要記者告訴年輕讀者:不論上輩多麼成功富有,自己一定不要沉醉在上輩富有的光環下,一定要自己努力,去闖去拼,即使失敗了,內心也很充實。

通過打拼,蔡根芝在鄭州已經紮下了根,購買了兩套房,兩部車。

在鄭州紮根後,蔡根芝把二弟蔡龍芝帶到了鄭州。蔡龍芝的文化程度不高,就在鄭州銀基商貿城的美食廣場租了個攤位經營餐飲生意。

採訪蔡龍芝時正值中午12點,也是他最忙的時候,他邊幹著活邊與記者聊著。

“因為自己沒有什麼技術,要融入這個城市,必須找點事做,假如給別人打工,拿點工資,總有種不踏實不穩定的感覺。”蔡龍芝說,“幾經琢磨,決定搞餐飲,經調查,我看到鄭州銀基商貿城人多,流動人口也多,在大哥的鼓勵和支持下,我做起了餐飲。這麼多年了,在這個領域幹得還蠻得心應手,夠我們生活。沒有買房前,在鄭州有點漂的感覺,不安定。現在好了,安定了。”

河南首家“萬元戶”的這些年

重視教育的“萬元戶”後代

在陳營村村委會,包村的鎮宣傳委員周相貴告訴記者,蔡芳芝一家屬於貧困戶。聽到這句話,記者多少有點驚愕,“萬元戶”家出了個貧困戶。

周相貴說,蔡新禮的三兒子蔡芳芝很重視對後代的培養,一家五口人,三個孩子都在上學,兩個在上大學,一個在固始縣城上初中,蔡芳芝的妻子一直在陪讀,沒有出去工作,而蔡芳芝在外地給人打工,收入不穩定,家庭開銷大,經過民主評議及張榜公選,大家一致認定其為該村貧困戶家庭。

記者聯繫採訪到蔡芳芝,他表示,因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又沒有一技之長,吃了不少虧,所以再窮再苦也要把孩子培養成才。

孩子在哪裡學習,妻子就在哪陪讀照顧。現在,他的大女兒已經是中國農業大學大二學生,二女兒在信陽上大學。

在採訪中,他感恩政府對貧困家庭給予的幫扶,對祖輩是“萬元戶”,而今自己成了貧困戶深感愧疚,他說,給祖輩“抹黑”了。

“貧困戶的帽子很重,我想盡快摘掉。目前,我準備向大哥學習做水產生意,一定要做勤勞致富的‘萬元戶’後代。”蔡芳芝說。

胡族鋪鎮黨委書記李育茹告訴記者,蔡芳芝雖然是貧困戶,但他重視下一代的培養值得稱讚。

進入新時代,“萬元戶”早已成為歷史的印記,從河南首個“萬元戶”家第三代人的起起落落,讓我們感悟到:天上不會掉餡餅,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一定要做有學識有文化,敢闖敢幹,有一技之長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