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調包」案,被塗改的姓名、考生號暗藏什麼玄機?

  河南“調包”案的調查仍在繼續,河南省招辦指出經反覆核實:答題卡是考生本人的、四科答題卡字跡一致,成績準確無誤。

  考生、家長查看本人答題卡後,目前得知已有1人承認答題卡筆跡是自己的,沒有被調包;另3人的訴求沒有改變。包括引發較多疑問的某估分500多分的考生答題卡上姓名、考生號塗改行為,考生母親也否認了是自己孩子所為。

  而且這位考生幾個科目答題卡上的手寫考生號都是不相同的,我們不妨細究一下,其中是否暗藏了什麼玄機呢?

河南高考“調包”案,被塗改的姓名、考生號暗藏什麼玄機?

 一、四個科目所填寫的考生號有什麼不同?

河南高考“調包”案,被塗改的姓名、考生號暗藏什麼玄機?

  上圖是某個估分500多的考生四個科目答題卡上的考生號,其中語文科考生號是正確的,數學、外語、理綜均是個別數字不同。主要涉及以下數字:

  1改2,1改4,2改4,3改8,0改6

  聰明的你發現問題了嗎?動手腳的都是特別容易改的數字,稍加一筆即可改成。我不禁要問幾個問題:

  1.四個學科有4個不同的手寫考生號,難道是4個調包者同時盯上同一考生,各偷走了一科?

  2.被改的考生號都與受害者的考生號非常接近(只相差個別數字),都是與受害者考生號數字十分接近的人盯上了她?

河南高考“調包”案,被塗改的姓名、考生號暗藏什麼玄機?

  3.除手寫的答題卡外,打印的條碼上考生號數字也有被修改的痕跡,上圖考生號開頭的1841被改為了1844,末尾的3230被改為8230,這一點充滿疑問,1844開頭的考生號應該是廣東省的(第3、4位是省份代碼),莫非還能跨省調包?

  相信多數人都知道掃描時掃的是條碼,改動數字是徒勞的,真有能力調包,必有業內人士參與,其追求的應該是調包後兩個答題卡所有信息與考生身份一致,且改動的痕跡越小越好。很顯然,上述這些塗改都像有意而為之,且改得雜亂無章,邏輯上說與調包者的所追求的目的和意圖並不相符。

 二、手寫的考生號又塗改有什麼玄機?

  考生說她的答題卡被調包,即這幾份200多分的答題卡不是她本人的,是別人換給她的,她500多分的答題卡被別人換走了。

  要實現答題卡互換,調包者必然要將自己答題卡上的姓名改為受害者姓名,考生號改為受害者的184xxxx1153230。考生稱案中的低分答題卡是別人調包給她的,她是受害者。我們從改動痕跡最明顯的理綜科目答題卡為例,看看有什麼破綻:

河南高考“調包”案,被塗改的姓名、考生號暗藏什麼玄機?

  第一個圈的2很生硬,能看出是由1改過來;第二個圈豎得那粗,不知表達的應該是1還是7(考生家長說是1);第三個圈是由3改8,第四個圈是由2改為4;最後一個數字6看不出改的痕跡,由0改為6也是有可能的。大家發現了嗎?上圖後面7個數字很可能是在1153230(受害者的考生號)的基礎上改為2158436。

  這是什麼邏輯?如果是調包,這不是明顯搞錯方向了嗎?既然考生說這答題卡是別人調包換給她的,那麼答題卡上的修改痕跡應該是由別人的考生號改為她的考生號才對;但是現實情況是這份答題卡卻是由她的考生號改為其它考生號。

  很顯然,這又是純粹的為了塗改而塗改,與調包的目的也是大相徑庭的。

河南高考“調包”案,被塗改的姓名、考生號暗藏什麼玄機?

另一位考生的高考作文與默寫作文

 三、“調包”說存在哪些疑點?

  1.若要調包,意味著作案者筆跡要與受害人筆跡相似,或有模仿受害人筆跡的能力。河南省招辦已指出考生四個科目答題卡筆跡一致,如果根據4個考生號斷定是4個調包者,則說明4個調包者都具備模仿受害人筆跡的能力。這個可能性有多大?

  2.四個作案者的考生號都與受害者的考生號十分接近(只有個別容易改動的數字不同),這個概率又有多大?

  3.有將條形碼要完整撕下互換,手寫的姓名、考生號互換且不留痕跡的能力。本案中考生四個科目的條形碼信息正確、沒有破損,若真是調包說明調包者的功力夠深,姓名互換也基本可以,只有語文一科的姓名留下了塗改痕跡。但是考生號卻改得一塌糊塗,一些完全不必要的塗改行為與調包的目的背道而馳。

  實際上,要在原有答題卡基礎上將條形碼、手寫的姓名、考生號成功互換且不留痕跡基本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具備這樣的時間和場所。再結合上述幾個疑問,你認為這幾份答題卡被調包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河南高考“調包”案,被塗改的姓名、考生號暗藏什麼玄機?

 四、姓名、考生號塗改的動機是什麼?

  如果說塗改是調包者所為,則其手法是非常拙劣和愚笨的,與其調包的目的也是不相符的。但考生也否認了是自己所為,答題卡不是本人的。那麼除此之外是誰做的、其動機是什麼呢?

  調包與未調包,真相只有一個,到底是誰在說謊,目前調查組還沒有公佈結論,相信藉助筆跡鑑定等手段之後,真相終究會大白於天下。如果確實被調包了,相信必定有人會被嚴肅懲處,屆時調包的細節、及其令人匪夷所思的塗改行為也會公之於眾;如果沒有被調包,那麼我們有合理理由懷疑這是考生在考場上處心積慮故意製造調包假象的行為,考生也必須為自己的謊言付出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