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鸿儒李因笃

关中鸿儒李因笃​ 李因笃(1631-1692)字子德,号天生,名痒生,薛镇韩家村人。《清史稿·儒林一》载:李因笃“博学强记,贯串注疏,举博学鸿儒,授检讨,未逾月,以母老乞养,昭许之。母歿,仍不出。因笃深于经学,著书立说,顾炎武称之曰:毛、郑有嗣音矣!又著春秋说,汪琬亦折服矣。”史载,其先世为盐商,父亲李映林“以文补邑诸生”,为明末东林党领袖冯从吾的得意门生,曾参加反宦官权贵的学术团体复社,是位封建爱国知识分子,惜于27岁因病英年早逝。崇祯七年(1634年),李因笃三岁。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富平,李祖母率族人80余人登楼自焚,只有李因笃兄弟与母客居外婆家(本县宫里镇董村)幸免于难,相依为命。这是李因笃少年时代生活的最大变故。小因笃聪慧的令人喜爱,外祖父多施礼教,因笃承父遗命,在外祖父培养指导下,七岁开始攻读孔孟经典,聪颖过人,“八岁能文,出语惊人”,十一岁应县试,夺得第一,入邑痒,人称“神童”。传说中李因笃精通诗词歌赋,外祖父引其拜谢恩师,师测其学,从未难倒因笃,一时“神童”广为流传。李因笃自幼饱学,立志学成志士,18岁即游学关中。寻访志同道合师友,专心研究经、史、诗、文,不愿通过科举考试求得一官半职。华阴王山史、周至李二曲、眉县李雪木,与他们不谋而合,十分投机,研讨学术理论,切磋诗文,以“林下隐逸”历游世外为标榜,避免与官场接触。除王山史、李二曲,还与三原的孙豹人常聚,三李一王,时誉不受清廷笼络的“关中四君子”。1658年,李因笃被某道尹(官名)聘为家庭教师,随道尹全家从丘原(内蒙古河套平原)至雁门。1663年在雁门,结交了当时著名的反清复明活动家、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炎武在抗清失败,身经“天崩地陷”之巨变。李因笃深仰大名,二人结为至交。矢志反清复明,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留意天下郡国利病。他与炎武曾潜入北京暗祭明崇祯之遗陵,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民族气节。其间因笃在代州陈上年家中又当家庭教师。不久,陈上年调往雁平道,李亦随往,他不断研究六经及名儒著作,名噪一时,骚人词客,趋之若鹜,门庭若市。此间又结交了著名学者傅青主、屈大钧。因笃36岁时,因陈上年离职,李因笃返秦。39岁时李因笃再出潼关,过河南、下扬州,又南游湘、鄂、楚。“三藩”作乱,李因笃避游凤翔、延安等地。李因笃遍读经史百家,刻苦自学而成为一代文学大师、思想家。人们称誉他为明清时期“四大名儒”之一。他才思文彩过人,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康熙十七年(1678年)因笃年四十八岁,被学界誉称闻名全国的“关中四布衣”之一,朝廷为缓解民族矛盾,招揽人才,授其翰林院检讨,李因笃婉辞不从,欲以死相抗,上乞终养,具呈吏部37次。康熙为其言辞所惑,允归故里。因笃离京之日,京师士大夫竞相送行。1684年李因笃已五十四岁,应聘为关中书院讲学。盛夏母丧,亲友1万多人送葬。此后,又应邀去岐山讲学。晚年外出不便,即在家乡办学,家乡人慕名送子投学,因笃一边授文,兼以诗词为乐。1689年因笃58岁,因病偏瘫,仍笔耕不止。康熙三十一年(1692)冬,一代著名学者离开人世,终年62岁。卒日,追谥“文学先生”,葬明月山下。李因笃一生安贫乐道,刻苦读书,执教著文,孜孜不倦。其主张理学以经学为本,学而为政所用。当时学者称他是“可师之人”。他尽毕生精力与才能,成就音韵学,堪称当时权威。他提倡唐诗之风,以杜诗为宗,并擅长五言排律,被推为一代之首。顾炎武赞他为词坛“飞将”。他主张教育人们爱国守法,用人以德,取人以行,勿用人以言,主张多学然后为圣人。李因笃身为布衣,却被朝野誉为“关西夫子”,证明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词歌赋,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笔宝贵的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