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旅行青蛙》,阿里手遊便可叫板騰訊、網易?

借力《旅行青蛙》,阿里手遊便可叫板騰訊、網易?

時過境遷,曾經風靡一時、登頂“蛙”生巔峰的《旅行青蛙》,熱度跌至冰點。然而沉寂數月後,這隻“涼涼”的小青蛙又重新爬回人們的視野當中。2018年4月,阿里巴巴宣佈與日本遊戲公司Hit-Point達成戰略合作,獲得《旅行青蛙》中國大陸地區獨家發行權。

去年年關,這款養成類遊戲“旅行青蛙”火爆朋友圈。以00後、90後為突破口迅速打開了中國市場,春節期間穩居IOS平臺中國區第一名,微博上相關話題產生的UGC內容閱讀量超過20億。但是好景不長,假期之後《旅行青蛙》熱度逐漸降低,關鍵詞目前的百度搜索率不及最高峰期的1%。那麼,佛系手遊《旅行青蛙》為何急速興起又急速落下?

真假佛系, 網紅“蛙”生潮起潮落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競爭的加劇,人們的緊迫感加強,重負之下,人們喜歡的娛樂方式反而開始趨於簡單化、佛系化。複雜的遊戲佔據時間太長且投入精力太大,而《旅行青蛙》正好與之相悖,佛系玩法填補年輕人閒暇卻並不多的時間。在這種趨勢之下,“佛系”手遊的《旅行青蛙》一躍而起。

操作簡單,佛系玩法符合佛系玩家心理。體驗過這款遊戲的玩家都知道,這類養成遊戲的界面簡單,操作也是極簡化,單機體驗模式,沒網絡也可以玩。對於玩家而言,既不浪費時間,也不浪費精力,無聊時消遣,這類遊戲是非常好的選擇。

在《旅行青蛙》這款遊戲中,玩家只需要做四件事:摘三葉草、招待偶爾會出現的蝸牛、收郵件、為它準備旅行的行囊。在室外時,可以查收信箱,接收蛙旅行中發來的明信片,有時夥伴蝸牛會來到庭院,玩家要做的就是替遠行的蛙接待他的朋友。在室內時,玩家並不能決定青蛙的任何行為。可以看見它時而在木桌旁大快朵頤,時而坐在床上看電視,也會勤勤懇懇做木工或手工,或者挑燈看書、寫日記,什麼時候去旅行也是蛙自己決定。這些不能人為控制的隨性行為,符合眾多玩家的佛繫心理。

不用氪金,佛系養成法推波助瀾。區別於同一時間段大火的養成遊戲《戀與製作人》,對於非人民幣玩家來說,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在完成每日任務上,但花費大量時間卻只能提升好感度,氪金與否與道具好壞也有直接關係。而《旅行青蛙》氪金意義不大,領取三葉草只有兩三個小時的長成速度,不用花費大量時間等待,也不用花錢購買這些道具,單靠三葉草累積起來就可以購買菜單裡的任何道具。顯然,非氪金遊戲比氪金遊戲更符合佛系養成法。

無社交屬性,佛系宣傳引發強烈社交屬性。年初之時,《旅行青蛙》在無任何宣傳,甚至無任何翻譯的情況下,穩居中國APP Store免費遊戲下載榜首,也許這種傳播方式連開發者也始料未及,原本毫無社交屬性的單機養成遊戲,演變成具有強烈社交屬性的網紅遊戲。

《旅行青蛙》這款遊戲採用無結束、無排名的模式。不需要好友間的親密互動,也不需要在排名上和網友相互比較,零互動,無社交、無技巧。可能正是因為它特立獨行的風格和體驗,使它抓住了玩家的眼球,另闢蹊徑的走紅了。原本完全不具有社交屬性的兩款遊戲卻在朋友圈意外火了起來,年輕人開始爭先恐後的下載,並迅速分享到朋友圈。

然而,無論如何火爆的遊戲終究免不了被冷落,主觀存在的各種短板牽制了遊戲本身的發展。熱門遊戲循環更替,新遊戲源源不斷的推出,吸引著玩家的視線,導致《旅行青蛙》這類佛系手遊熱得快也涼的快。

一方面,叫嚷著“佛系”的年輕群體未必真的佛系,所謂的佛系市場也可能是個偽市場。從眾心理是偽市場形成的主要原因,“佛系”這個新名詞原本只存在於小部分人群,但跟風現象波及範圍越來越廣,許多年輕人都為自己貼上了“佛系”標籤。年輕人被網絡熱詞刷的頭暈眼花,亦對真正的“佛系”產生了誤解,尤其是對還沒有太多生活經歷的年輕人來說,他(她)們並非是真的熱衷佛系。

從熱潮變為冷場,單調和乏味的體驗感使玩家產生審美疲勞和實用性問題思考也是《旅行青蛙》“偽佛系”的形成原因。沒有豐富的劇情,遊戲本身也無社交屬性,無法像網絡交友遊戲或電子競技遊戲一樣,一打開就有強烈的畫面感,或者能使玩家能在其中結交到朋友、擁有榮譽感等等,以此滿足用戶的剛性需求。

另一方面,依靠放置類遊戲另類的玩法和情感共鳴已不能留住用戶。遊戲玩法被玩家摸透之後新鮮感消散,玩家對“蛙”的所有習性瞭然於心,沒有新的內容可以發現。當週圍的玩家都因為沒有新鮮感而放棄這款遊戲時,“老母親”心態也隨之逐漸消失,沒有了朋友圈對《旅行青蛙》的情感傳遞,冷淡收場也是必然趨勢。

年輕人的口味隨時間更替變幻,短短四個月,《旅行青蛙》就已涼透。目前,蘋果AppStore免費遊戲排行榜中再也看不到這款日文遊戲的影子。而阿里此時拿下中國區代理權,能使體溫已到冰點的“蛙”轉危為安嗎?

與阿里結合 能否重回“蛙”生巔峰

自從今年4月25日阿里遊戲正式拿下《旅行青蛙》中國區代理權後,5月3日就在淘寶內的多個入口開始限量內測,並於5月9日正式放量內測,更名為《旅行青蛙·中國之旅》。但養蛙熱潮已經過去,這款遊戲的下載量已經大幅滑坡,漂洋過海的“蛙”選擇在阿里的港口登陸,能否重回“蛙”生巔峰?

阿里雖然有著強悍的實力,但在遊戲領域,阿里仍算是初生牛犢,與騰訊、網易等競爭對手相比,並不佔優勢。廣發證券研報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在iOS中國區手機遊戲收入前十名中,騰訊佔據5款、網易佔據4款,阿里沒有一款遊戲入圍。入場時間太短導致遊戲類型的佈局並未徹底完善,前幾階段入局的手遊均撲了空,在這種形勢下,阿里想要與騰訊、網易兩大遊戲巨頭分同一杯羹,並非易事。

競技社交手遊逐漸佔領市場,佛系手遊後勁乏力。競技和社交對於玩家來說一直有新鮮感與刺激感;對於遊戲本身來說,則不僅僅是遊戲自身對遊戲玩家營銷的著力點,也是遊戲玩家自建UGC渠道內容的媒介頻道。佛系手遊抓住了女性市場,而競技社交手遊抓住的則是兩性市場,顯然,競技社交手遊能滿足更多人的娛樂需求,自然比佛系手遊市場優勢更大。

阿里無法改變佛系手遊生命週期短的現實,熱度過後難以掀起第二次浪潮。以《憤怒的小鳥》《植物大戰殭屍》《水果忍者》這幾款從前風靡網絡的輕手遊為例,極速興起又急速落下,難逃冷場的命運,如今原版遊戲紛紛下架,升級版本還保留的用戶數也寥寥無幾。《旅行青蛙》依舊未能擺脫這樣的宿命,與阿里結合能否實現回暖,目前還無法得知。

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旅行青蛙》想要依靠淘寶的助力回到巔峰,仍是一個十分艱難的任務。外有阿里遊戲運營與開發技術不成熟,其他手遊搶走“大蛋糕”,內有遊戲本身屬性存缺陷,無法長時間穩住市場。《旅行青蛙》回暖困難重重,另闢蹊徑,找到突破口或是關鍵。

阿里的《旅行青蛙》,能否實現“二次吸睛”?

《旅行青蛙》以輕手遊作為主攻來重新敲開中國遊戲市場的大門這一條路或已行不通,阿里也認知到了這一點。對於這種操作簡單、易產生審美疲勞的輕手游來說,在新鮮期後,迎合玩家口味是遊戲發展的關鍵,在優化遊戲的同時拓寬市場,找到合理切入點,才能維持更長的熱度,穩定更多的用戶。那麼,在阿里的助力下,旅行青蛙怎樣才能實現“二次吸睛”?

首先,深耕本土文化,融匯中國元素,利用淘寶龐大的穩定用戶量抓住中國玩家市場。過去受限於語言和文化,仍然有許多用戶沒有接觸到這一款遊戲,而接觸過的也是日文版本,語言不通也會降低體驗感,推出中國版則可以將遊戲內容設置的跟符合中國用戶的習慣。

其次,阿里商業涉獵廣泛,可圍繞《旅行青蛙》遊戲IP,向更多產業延伸,走向IP商業化道路。阿里遊戲相關負責人表示:“旅行青蛙作為一個擁有龐大受眾群體的IP,可拓展性非常強,既能表現出情感間的羈絆,體現自由的佛系生活態度,也能將景點旅遊、地方文化傳播結合起來,是非常優質的IP。”目前,阿里電商平臺每年有5.52億的活躍消費者,而阿里將這款遊戲內嵌到淘寶這一電商平臺,以“蛙兒子”為營銷點,可以推出大量《旅行青蛙》周邊,並與旅行城市、酒店、餐飲業合作,售賣旅行服務,人們將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再次見到“旅行青蛙”。

最後,依託阿里此前公益經驗以及傳播渠道,為遊戲賦予更多職能。6月5日世界環境日,阿里影業旗下阿里魚聯合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以及阿里遊戲、高德地圖、淘寶網共同發佈“旅行青蛙公益之旅”,呼籲公眾關注瀕危物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一起建設“美麗中國”。阿里通過《旅行青蛙》的知名度,為其打造公益外衣,增加公眾對公益、環保的關注度,影響更多的人投身於公益、環保事業。而此舉,也能讓更多的人瞭解到,《旅行青蛙》已經超出遊戲本質,以遊戲的形式寓教於樂、傳遞公益正能量,實現“旅行青蛙公益之旅”的可持續發展。

對於阿里來說,內容IP的商業化變現只是一方面,用熱門IP激發公眾的向善行為則是更高層次的追求。而阿里在這之前也應該考慮到,中國的遊戲IP市場,內容更新速度非常快,如果不在熱度時間內發揮它的最大價值,那麼這個IP就會面臨被淹沒的風險。《旅行青蛙·中國之旅》能否依靠阿里再起高樓,笑傲江湖,還是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