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你覺得德國在莫斯科戰役敗北後還有打敗蘇聯的實力和可能嗎?爲什麼?

小龍蝦148499353


答:莫斯科戰役的敗北,實際上標誌著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已經徹底破產。當戰爭形態由德國擅長和熟悉的閃電戰轉為他們不擅長的總體戰和消耗戰時,意味著他們已經失去了打敗蘇聯的最好機會。此時,在人口資源、動員能力、工業生產效率等方面均處於下風的德國已經不具備擊敗蘇聯的實力了。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巴巴羅薩計劃和莫斯科戰役兩方面進行分析。


巴巴羅薩計劃的失敗

從巴巴羅薩計劃的內容來看,希特勒和德軍最高統帥部顯然充分借鑑了此前德軍在西歐戰役和波蘭戰役中的實戰經驗。他們希望能再現“閃電戰”的輝煌,集中優勢兵力迅速擊垮蘇聯、征服廣大的東歐地區。然而,他們卻過於樂觀地高估了德軍的戰鬥力,對蘇聯的戰略縱深、戰爭潛力和抵抗決心都進行了錯誤估計——最明顯的例子是,戰前德軍總參謀部估計蘇軍只有200個師的兵力,但截止到莫斯科戰役時,蘇軍實際上動員了360個師的兵力。由於決策失誤,導致巴巴羅薩計劃從設立之初就埋下巨大隱患:決策者並未充分考慮戰爭形態轉變的可能性,對戰爭轉入消耗戰、總體戰的情況準備不足,這個重大的戰略錯誤也導致了德軍後來的失敗。

為了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希特勒集中了德國陸軍主力和僕從國精銳力量,組成北方集團軍群(攻佔列寧格勒和俄羅斯北部)中央集團軍群(攻佔蘇聯中部和莫斯科)南方集團軍群(攻佔烏克蘭和高加索),從3個方向對蘇聯發起全面進攻。1941年6月22日,德軍對蘇聯發起進攻,開始正式實施巴巴羅薩計劃。應該說,德軍在戰爭初期的進展是符合預期的,贏得了斯摩稜斯克會戰、基輔會戰等重要戰役的輝煌勝利,在短時間內消滅了大量蘇軍的有生力量,牢牢把握了戰爭主動權。到9月份時,戰局已經對德軍極為有利,德軍最高統帥部甚至認為戰爭有望在6周之內結束。在1941年戰爭中,蘇軍的損失就已高達430萬、其中陣亡者近300萬。德軍的損失較小,但也付出了80餘萬人的傷亡。相較而言,德軍閃電戰所倚仗的裝甲部隊損失比例更高,導致德軍的推進速度被迫減緩;此時蘇聯的戰爭機器則開始運作,損失的兵力和裝備能夠得到迅速補充,雖然蘇軍在交戰初期發起的多次攻勢均遭失敗,但這些戰役在客觀上起到了拖延時間、減緩德軍進攻速度的效果。


贏得基輔會戰之後,莫斯科便成為德軍的下一個目標。1941年9月30日,德軍正式發起“颱風行動”,希望在冬季來臨前攻佔莫斯科。德軍雖然突破了維亞濟馬-布良斯克防線,俘虜了50餘萬蘇軍,但德軍的進攻在莫斯科前的第二道防線——莫扎伊斯克防線處被蘇聯軍隊阻擋下來。隨後一個月時間內,惡劣的天氣導致道路泥濘、致使德軍寸步難行,導致狀況已經不甚樂觀的德軍補給線承受了更大的壓力;等到11月初冬季來臨、地面結冰之後,德軍的攻勢雖然得以恢復,但缺少冬季裝備的狀況導致他們出現了大規模的凍傷減員,

一些武器裝備甚至無法正常使用。雖然惡劣天氣和較差的道路狀況同樣影響了蘇軍的作戰行動,但本國作戰的蘇軍有著更為充分的準備,他們的防禦力量增強至100萬人以上,蘇軍補充兵力和裝備的速度則勝於德軍,遠東的生力軍也已向西部進發。總之,在己方後勤難以為繼、對方部隊不斷補充的情況下,德軍的進攻在12月初時就已經被全面遏止了。雖然德軍裝甲部隊一度在11月30日時推進至距克里姆林宮僅20公里處,但他們已經沒有能力更進一步了。


莫斯科戰役及其影響

截至1941年12月時,蘇聯通過付出慘重傷亡,成功粉碎了德軍速戰速決的企圖、將戰爭拖入了持久戰。此時在莫斯科的防禦力量也已勝於發起攻勢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反攻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蘇軍在1941年12月5日發起冬季攻勢。這場持續1個月的反攻至1942年1月7日結束、迫使德軍從莫斯科後退了100-250公里。這次勝利極大地提高了蘇軍的士氣、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由於無法通過快速打擊征服蘇聯,德國已被迫轉入消耗戰中,意味著巴巴羅薩行動的失敗。對蘇軍而言,冬季攻勢的重要意義還在於嚴重破壞了德軍的戰線。雖然蘇軍對德軍主要防禦據點的進攻都被挫敗,但仍然得以成功滲透入連結據點的交通線中,這導致德軍只能圍繞孤立的據點作戰、而非依託完整的戰線展開進攻。後勤系統也為了支援這些孤立據點而壓力大增,限制了德軍集結大規模兵力發起進攻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被擊敗,但他們的損失並不算大、在交換比上仍有明顯優勢。據統計,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傷亡30萬餘人,同期蘇軍的總傷亡則高達150萬餘人。經過莫斯科戰役的挫折,德軍統帥部盲目自信的態度也有所改變,開始抽調更多的西線部隊和僕從國軍隊支援東線戰鬥,德軍的戰術和軍事素質優勢也仍然存在。因此,當冬季結束後,德軍仍然能在1942年春季和夏季的攻勢中贏得勝利並給蘇軍造成了慘重損失(如勒熱夫戰役和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

但是,這些勝利並不能掩蓋此時德國已無力擊敗蘇聯的事實。莫斯科戰役後,雙方的實力對比狀況已經和戰前截然不同。我們可以從如下方面簡單分析一下:


蘇聯方面。至1942年時,蘇聯已經完全轉入總體戰模式、充分調動了本國的所有資源,在軍火產量、人口和軍隊數量上都保持著明顯的優勢;軍隊素質方面,通過半年多的戰爭,蘇軍指揮官對德軍閃電戰的適應能力逐漸提升,也培養出了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兵,蘇軍相對於德軍的素質和戰術差距正在不斷縮小,這導致閃電戰對蘇聯的打擊威力有所下降;另外,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對蘇軍的後續勝利有著直接影響,進一步擴大了蘇聯對德國的實力優勢。從1942年12月11日美國對德國宣戰之後,蘇德戰爭已經轉變為德國vs蘇聯+美國的形態,在美蘇兩國壓倒性的實力優勢面前,德軍除非無限重生+怒開外掛,否則絕無獲勝可能。

德軍方面。從1942年的後續戰爭進程來看,德軍已經沒有發起全面進攻的能力,只能維持單一方向主攻。從1942年起,希特勒眼見中路和北路攻勢都陷於停滯,只得在中路和北部改為守勢,轉而將主攻方向改為南線,但南線的攻勢也由於實力不足難以全面深入;另外,此前的戰鬥減員未能及時補充(沒有將新生力量直接投入前線、而是組建了大量縮編的師,錯誤地分散了兵力)。由於未能提供充足的支援、加之軍隊素質下降,

德軍也已經很難進行1941年基輔戰役那樣的大規模包圍戰,導致德軍的戰鬥效果大不如前。更重要的是,導致德軍在巴巴羅薩計劃中失敗的老問題——戰線過長、後勤無力、計劃混亂等不足均未得到解決,德國也並未像蘇聯一樣及時轉入總體戰模式、對國內資源的利用並不充分。既然德軍在佔盡先機的情況下都無法在短期內徹底征服蘇聯,那麼到了1942年莫斯科戰役失敗、雙方力量對比發生根本變化之後,就更加沒有擊敗蘇聯的實力和機會了。


平田君Bellatores


基本上沒有可能戰勝蘇聯了。德國貌似強大,實際上是強而不大,無論是人口,國土面積,組織動員能力,和工業水平,都不及蘇聯。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開始的時候把蘇聯揍得很慘呢?原因很簡單,德國在進攻蘇聯之前,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無論從物質,裝備,還是戰術,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閃電戰,以裝甲部隊插入縱深,切斷關鍵補給點,然後再用步兵迂迴包圍的鉗形公式,對德國士兵來說駕輕就熟,這種新的戰術,直接就把蘇聯打懵了,以前陣地戰那套,完全就不管用了。這直接導致了蘇聯成集團軍建制被消滅。但蘇聯這個大熊的回血能力更強即使前期被暴打了幾頓,都還是承受得住。弱小的一方必須要出奇制勝,如果不能勝,必定被強大的一方拖得爬不起來。德國失去了佔領了莫斯科的機會,標誌著德國的攻擊轉入弱勢,雙方進去戰略相持階段。


王凡75529346


莫斯科戰役,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集中了180萬大軍,其中有南方集團軍群加強的坦克裝甲部隊,也就是說,當時的莫斯科地區已經集中了侵蘇德軍百分之八十的裝甲部隊,仍然沒能擊敗莫斯科地區的蘇軍,此一戰德軍損失高達50萬人,而蘇軍由於初期未能完成戰備和開戰後一系列的失誤,導致實力大損,所以沒能在得勝後進一步擴大戰果,事實上蘇聯經過了半年的鏖戰,得到了半年的時間,已經開始了充分的動員,這一點從莫斯科會戰後隨後展開的熱勒夫地區爭奪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可以看出,德軍軍力使用已到極限,而蘇軍的後備力量正在源源不斷的組建,蘇聯憑藉兩個五年計劃建設的重工業,迸發出了強大的工業力量,德國想擊敗蘇聯,只能說是痴人說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