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隱藏不良率視角,看銀行股投資的安全邊際!

核心觀點:資產質量隱憂疊加去槓桿和貿易戰影響,中國銀行業正出現極為罕見的投資機遇。目前的估值水平,顯示出市場對銀行業過分擔憂,致使悲觀情緒瀰漫,投資銀行板塊具備了較高安全邊際。在這種情況下,資產質量好的銀行,受該情緒影響弱,反而可能逆向出現高估,值得價值投資者警惕。

自金融危機之後,市場給予銀行板塊的估值一路走低。這種現象主要來自市場對中國銀行業真實資產質量深深的擔憂。

下圖是滬深300銀行指數自2010年以來的走勢和PB估值:

從隱藏不良率視角,看銀行股投資的安全邊際!

儘管在2015年的大牛市和2017年的結構性行情中,銀行板塊股價有所反彈、PB最高觸及1.2以上,但最終回落並保持在0.9倍區域內。

本文要解決的問題是市場認為中國銀行業真實不良水平有多高?分析視角如下:

市場的邏輯是:經濟下行期銀行業普遍隱藏大量不良,真實資產質量堪憂,所以選擇用腳股票給予現在的估值,不良資產問題越嚴重的銀行,給予的估值相應越低。

那麼,基於這個邏輯,市場給予某銀行現在的估值,能否倒推“市場認為該銀行隱藏不良率”呢?

以民生銀行為例解釋模型原理:

Step1:假定沒有壞賬的乾淨民生銀行,值1.1倍PB。由公式1.1*(淨資產-隱藏壞賬損失)=當前市值,得出“市場認為民生隱藏的壞賬損失”。

Step2: 假定違約損失率50%(不良貸款經催收、訴訟、處理抵押等收回一半),即隱藏不良貸款=2*隱藏的壞賬損失。用計算出的隱藏不良率與報表不良率相加,得出“市場認為該銀行真實不良率”。

Step3:判斷“市場認為該銀行真實不良率”是否是一個明顯錯誤。

Step1中的假設為模型的關鍵假設,即沒有壞賬的乾淨銀行該值什麼價格。在以下測算中,我給予多數股份制銀行1.1倍PB,給予三家銀行差別估值:招商銀行1.3倍PB,平安銀行1.15倍PB,興業銀行1.05倍PB。前兩者溢價因為領先的零售銀行戰略,後者折價因為同業結構調整壓力。

模型的測算結果如下:

從隱藏不良率視角,看銀行股投資的安全邊際!

從後面的紅色數據可以看出,市場目前給出的銀行估值,代表了市場認為中國銀行業的整體真實不良率約在13%-16%之間。

結論1:從行業整體看,如果投資者認為目前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不至於惡化到這個程度,那麼可以放心買入銀行板塊。如果認為實際資產質量更差,則應看空銀行板塊。作為銀行從業者,個人支持前一個判斷,認為中國銀行業不良資產率尚未觸及10%以上的水平,且結合往期專欄文章,認為2017年起行業不良拐點已確立,市場對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擔憂情緒過於悲觀。

從個股看,對比“市場認為該銀行真實不良率”和實際“逾期+重組率”、“關注+不良率”數據。目前招商銀行估值水平反映市場認為其真實不良為-0.87%,而其“逾期+重組率”和“關注+不良率”分別為2.45%和3.32%,儘管遠低於行業平均,但不良問題客觀存在,明顯被高估;從兩率數據看平安銀行資產質量比同業更差,市場卻認為其真實不良在行業平均水平14.04%,可能存在高估;同理推導出光大銀行被嚴重低估。

結論2:雖行業整體被低估,但行業內橫向比較而言,招行被明顯高估,平安有被高估的可能,光大被明顯低估,其它銀行正常低估。本人長期持有招商銀行,但目前策略是持有但不新增倉位。

從隱藏不良率視角,看銀行股投資的安全邊際!

從結論1出發,思考一個更有實際投資價值的問題:如果投資者目前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問題並沒有如此嚴峻,那麼現在買入銀行板塊(指數),會有多少的安全邊際?

假定我認為目前中國銀行業整體真實不良率約在8%,違約損失率50%,那麼:

真實淨資產=報表淨資產-8%*50%*全部貸款

安全邊際=真實淨資產-市值

投資收益率=安全邊際/市值

上述九家股份制銀行報表淨資產、全部貸款合計分別為2.4萬億、15萬億,則銀行業真實淨資產為1.8萬億。當前總市值1.6萬億,則安全邊際為0.2萬億,當前買入的預期投資收益為12%。如果以6%真實不良率來測算,則安全邊際為0.34萬億,預期投資收益為21%。

結論3:根據模型量化結果,當前時點投資銀行指數有一定安全邊際,投資收益至少在10%至20%。安全邊際大小,取決於投資者對銀行股真實不良的判斷。

模型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目的是更清楚地看待問題。重要的是模型背後的邏輯,而不是模型本身和模型結果,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追求模糊的正確,而不是精確的錯誤。本文為球友提供一個全新視角,以判斷銀行業是否低估、投資價值幾何,其中的具體參數,投資者可以根據判斷自行調整,我相信結論不會相差太大。所有證據正指向同一個結論:市場對銀行業不良問題過度反應,而對2017年以來明顯的資產質量好轉視而不見,中國銀行業正面臨十年一遇的投資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