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越高越容易得房顫?

近日,來自丹麥的一項研究顯示,長得越高,得心房顫動(房顫)的風險也越大。這項研究發表於今年五月的《歐洲心臟病學》雜誌,對於高個子的人群來說,這可不是個好消息。

長得越高越容易得房顫?

這項研究究竟是怎麼得出的這個結果呢?原來,這個研究採用的數據來源於著名的“哥本哈根城市心臟研究”,將入選人群按照年份分為了四組,分別為1976~1978年的14223人,1981~1983年的12698人,1991~1994年的10135人以及2001~2003年的6237人。通過對這數萬人的隨訪,發現人群身高每增加10釐米,房顫發生風險提高35~65%。研究同時也發現了房顫的其他危險因素,包括性別、合併高血壓、應用降壓藥、肺功能減低、每日飲酒、體重指數(BMI)升高、有缺血性心肌病或心力衰竭病史。但是,因身高多於20歲時固定,而房顫多在60歲之後出現,所以此研究的身高數據約在1960~1980年就固定不變了,所以對於21世紀測得的身高,還沒有影響到房顫的發生。

長得越高越容易得房顫?

關於身高增加房顫風險的可能原因,該研究也做了相關解釋:越高的人,其左心房也越大,而增大的左心房與房顫發病高度相關。所以,身高自然也與房顫相關,並且身高還是一個無法干預的危險因素。

長得越高越容易得房顫?

當然,這個研究本身也有一定的侷限性,包括:1.只入選了歐洲的白色人種,所以對於我們亞洲人來說,並沒有直接的證據。2.這個研究的時間跨度比較大,從最初的1976年到最後的2003年,總共有37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臨床檢測手段的提高,包括心電圖、動態心電圖的逐漸普及,以及臨床醫師對於房顫的識別也有很大提高,這些都可能增加了房顫的檢出率,從而造成房顫的發病率提高,對最終的研究結果也可能會產生影響。

--------------------------我是小編還要說兩句的分割線----------------------------------

這篇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房顫新的危險因素:身高,但確實因時間跨度很大,太多因素都會影響這個結果,就像文中提到的檢測手段、醫師認知,還包括人群本身對於房顫的認知等因素。所以我們還是應該更關注房顫的其他危險因素,包括飲酒、吸菸、精神因素、糖尿病、肥胖、高血壓、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將這些可控的危險因素控制好,儘量減少房顫發生。

(文中圖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