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心善行善,這是我們感恩的最好方式

拾景海師傅的女兒身患克羅恩罕見病,耗費巨大,拾景海師傅以做專車司機為生,他帶女兒在北京治病。萬般艱辛的同時,拾師傅賴以為生的車輛超出網約車合規年限,這對於這個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當滴滴知道這件事之後,迅速幫助其更換了新的車輛,並且進行了物質幫助。

在此事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因為家庭情況被拖累的普通的滴滴專車師傅,為了給女兒治病甚至不惜賣房,而因為自己的車即將到安全使用年限,更換新車的費用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不能更換車子拾景海師傅一家就將失去生活來源。

滴滴了解了拾景海師傅的情況後迅速做出反應,將社會大眾與平臺的關心和善意給予拾景海師傅一家,使得他們終於渡過生活難關,女兒的病情也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在隨後的日子裡,拾景海師傅一年內2904次提前一公里為客戶結單,他很溫情的說:這一公里,是我替女兒說的——“謝謝。”

拾景海師傅將大家給予的這份關心和善意不斷的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被人關懷、被人愛著的幸福。越是在絕望中遇到善良的人,越知道善良的可貴,越願意懷揣著溫暖去傳播善意。視頻開頭的那個溫暖和會心的笑容,想必也能讓大家感受到他善意和感恩的真情實意。

在互聯網時代,一件事情的成功離不開多方的協調,每一方都在其中有著不可或缺的貢獻,善意與愛也在其中接力傳遞,從媒體大眾、滴滴平臺給予普通專車師傅善意的關懷,再到專車師傅給予陌生乘客善意的感恩,這樣一個良性的、正念的循環,在每一次乘車中被不斷的傳遞,回饋、溫暖了無數人,大家又把這份“善”與“愛”回饋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何嘗又不是一種善意的循環?

初心不改,心善行善,這是我們感恩的最好方式

無獨有偶,49歲的滴滴專車司機周旭也是這樣的一個善意傳播使者,面對這件事,他並不是“非要這樣做”,卻主動將自己的善念帶給自己的乘客,覺得“我需要這樣做”,“只要對方需要幫助,我願意竭盡全力伸出援助之手”。

周旭的一次善意的動心起念,耗時33小時,驅車三千公里,讓在生命彌留之際的乘客,萬里歸家,葉落歸根。這是他人生中耗時最長、行程最長的一次的訂單,中間艱苦自是不必多說,卻也都一一克服,不問回報,最後周旭分文未取,這不僅僅是“善”,而是由“善”昇華成的“愛”,而這種大善大愛,也是滴滴一直倡導的企業文化。

最後滴滴平臺也將周旭的事件作為表彰,被評選為當年“滴滴年度十大司機感動人物”。但我們知道,心善之人從來不是為了錢才去做某些事,而是本著自己的良心和初衷,將自己的善意傳遞。司機將善意與關愛帶給乘客,平臺將善意與鼓勵帶給司機,一個良性的循環正在建立,作用的絕不僅僅只是這單一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平臺、司機、與陌生乘客之間的信任,將更多善意傳遞下去。

在日後的採訪、甚至《天天向上》的節目裡,周旭談到這趟“虧本買賣”時,他說:“錢在生命面前,微不足道,不管幹什麼職業都要對生命充滿敬畏。”單單這一句話,就讓人肅然起敬!

不過在商言商,我們不能否認站在企業的角度上,逐利是必然,但一個企業的價值觀才是企業發展的立身之本,過度聚焦單一負面卻不思考事實真相,只會導致更多誤解的產生,加劇社會的不信任感。所以,正確的、良性循環的建立是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也是規範行業的唯一出路。

目前,很多消費者只看到滴滴回到市場價格後就認為是企業漲價,緊揪著不放,卻不理解這是市場迴歸理性的表現,同時忽視了平臺一直在不斷跟進和調試出行體驗,對司機與乘客的信任體系做更好的規劃,讓這個市場良性循環運作,讓網約車體系變得越來越完善,在許多你看不見的背後,這個企業仍秉承初心,以善為名,“擇善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