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精準扶貧視角下的社工鄉村實踐樣本

“不能再無睹一些凋敝鄉村中的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李俊離開了工作過10年的專門從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雲南連心社區服務照顧中心”,回到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高橋鎮唐家村,用祖父給的鑰匙打開鎖,從蛛網密佈、雜草叢生的老宅裡抓出8條蛇,趕走成群結隊的老鼠,在這裡註冊了楚雄第一個民辦社會工作機構。

3年時間裡,李俊把唐家村5號那幢20多年無人居住的老宅變成了熱鬧的“兒童之家”。

同樣在3年前,從雲南師範大學畢業的李小菲和陳江龍,受雲南連心“三區計劃”選派,來到滄源縣勐董鎮刀董村開展專業社會工作服務。

社工們從陪伴留守兒童開始,依託社區、學校建立兒童活動中心,為留守兒童提供日間照顧、文化娛樂活動、課業輔導等社會服務,通過組建民族歌舞文藝隊,挖掘展示民族文化,不斷髮現村中“能人”、婦女骨幹,通過社區活動和服務來增強村寨的凝聚力。

一年後,當時機成熟時,他們提出的成立養雞合作社的建議被採納。 合作社最初只有7戶村民,如今發展到覆蓋全村80%的農戶,還吸引了5名本村青年返鄉創業。靠此一項,戶均每年增收近3000元。

而這一切,只是雲南省發揮社會工作專業優勢,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個縮影。

雲南社工專業服務覆蓋16州市 直接服務貧困群眾20萬以上

雲南:精準扶貧視角下的社工鄉村實踐樣本

雲南作為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在精準脫貧中取得明顯成效。貧困發生率從2010年的39.6%下降至2016年的9.8%;農村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1014萬人,減少到2016年的363萬人;貧困地區農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109元增加到7847元,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但是,雲南是全國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扶貧開發難度最大的地區之一。雲南藏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都在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範圍之內,全省有27個深度貧困縣、300多個深度貧困鄉、3000多個深度貧困村,仍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精準扶貧的任務還很重,打贏脫貧攻堅戰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參與,特別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注入。

2015年3月,雲南省委組織部、省委政法委、省發改委、省民政廳等18個部門聯合下發了《雲南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5-2020年)》,將雲南省社工人才隊伍建設納入了總體規劃中。

2017年,中共雲南省委組織部、雲南省民政廳、雲南省人社廳和省扶貧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雲南省關於支持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明確了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服務內容,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助力脫貧攻堅提供製度保障。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幫助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自我脫貧信心、拓寬致富路徑、提升自我脫貧能力等方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按照實施意見,從2017年到2020年,由中央財政和省級財政支持,雲南將每年選派100名以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紮根貧困村開展社會工作服務。

此外,雲南省還將支持和鼓勵高校社會工作專業院系與貧困地區合作建立社會工作專業培訓、教師實踐和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幫助貧困地區培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將採取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方式,讓具有專業知識背景和濃厚家鄉情懷的返鄉社工,回鄉創辦農村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參與脫貧攻堅,推動當地農村社會工作發展。

此外,與單純的“救濟式扶貧”或“產業化扶貧”模式不同,社會工作介入脫貧攻堅,不僅僅止步於貧困人口的生計問題,而是通過挖掘社區優勢資源,激活社區內生動力,在社區互助意識的激發和培育、農村社區凝聚力的增強、易地搬遷的社區融合和社區環境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索,共創公共參與、文化認同、社會互助、環境友好的社區共同體精神。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雲南省民政廳累計選派了520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深入貧困地區,積極幫扶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搭建網絡銷售平臺,鏈接各類資源幫助當地農民解決困難,提高農民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目前,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已覆蓋全省16個州(市)68個縣(市、區),直接服務貧困群眾20萬以上,間接服務貧困群眾達百萬人次。

雲南:精準扶貧視角下的社工鄉村實踐樣本

社工人才在助力脫貧攻堅工作中以其專業的理念、知識和技巧,在困難群眾幫扶、群眾脫貧信心樹立、脫貧能力提升、產業需求及規劃等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是對黨和政府脫貧攻堅工作的有益補充。近年來,雲南在各級政府部門,通過三區計劃、牽手計劃、省福彩公益金項目等,搭建了很多很好的平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隨著精準扶貧攻堅戰的愈發深入,如何支持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

長期紮根脫貧攻堅一線的蘭樹記認為,鄉村不缺人才,缺的是發揮作用的平臺和機會,建議考慮通過社工報考事業單位和公務員給予加分政策,或建立社工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專項基金,以項目資助方式支持更多人去鄉村做社工,多措並舉解決鄉村人才不足問題。

“一方面,社工人才整體儲備不足,資金支持也不足。另一方面雲南鄉村貧困面廣、群眾的社會需求大,而山區交通等基礎條件使社工機構難以大面積覆蓋。再其次,整個行業生態的打造上,還面臨著諸多挑戰。”李俊建議,從各級加強服務協同,真正讓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和志願者協作扶貧機制,通過購買服務、公益創投等方式支持志願服務組織實施扶貧志願服務項目。支持到貧困地區建立健全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聯動機制,加快形成社會工作專業力量協同參與脫貧攻堅格局。

鄭雪敏建議,“目前,社工人才專業服務能力整體薄弱。社工人才隊伍的基數和專業服務能力都薄弱。要加強社工人才對伍的建設,除了專業能力的提升培訓、系統教育等,還要加強社工人才的工資待遇和福利的解決,可以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提高社會工作人員在項目總資金的佔比、崗位購買、以獎代補等方式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社工人才可以在幫助貧困群眾轉變思想觀念、樹立自我脫貧信心、拓寬致富路徑、提升自我脫貧能力等方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向榮表示,推動扶貧濟困、增進民生福祉,是專業社會工作的核心使命,也是當前社會工作者的時代責任。社會工作因其專業性和職業化,更能瞭解貧困者的需求。民間公益更有助於拾遺和創新,加快推動專業社會工作力量參與扶貧,將有助於充實和優化扶貧工作隊伍,豐富扶貧工作手段,增強扶貧工作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對加快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工作格局大有裨益。

關於“施永青基金”

「施永青基金」是由中原集團創始人施永青先生於1994年在香港註冊創立。施永青先生將個人手上持有的中原地產、中原(中國)等3間公司的股份,全數注入施永青基金。此外,施永青先生於2005年以私人名義創辦免費報紙AM730,並將AM730的76%股份也注入到施永青基金中,用於推動社會公益事業,尤其關注內地農村的農民生計、教育、醫療等事業。

我們的宗旨:改善中國農村的生產和生活,為解決三農問題出一點力。

我們的理念:通過基金的幫助,能夠讓貧困的農民舒展自己的潛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我們的文化:謙虛嚴謹、平等互重、細緻認真、注重實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